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46 1
2011-11-11
货币的币值变动的问题
(物价长期上涨和物价同时下跌的实质)
这其实是对于货币的来源问题的看法。
货币来源于商品的直接交换。而商品的价值也是通过商品之间的交换来形成的。商品内在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价格。
理解货币的形成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因此,根据货币的本质的理解,我们可以对当前的一部分物价下跌,一部分物价上涨一个辩证法的说明。
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个换算的前提是要确定货币的来源是商品交换。而不是倒过来。而且,不同的时期,同一货币所表示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比如,2000年:100斤猪肉=10只电子表=1两黄金=1000元,表示1斤猪肉=0.1只电子表=10元,一斤猪肉=10元,一只电子表=100元。
比如说2011年:125斤猪肉=100只电子表=1两黄金=2000元,表示1斤猪肉=0.8只电子表=16元,一斤猪肉=16元,一只电子表=20元。
那么,按照通货膨胀论的说法,猪肉价格从2000年以来上涨了60%,而电子手表的价格则下降了80%。事实就是这样。
这里剔除了暂时的由于消费的增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即使这样,也要以看出,暂时的消费增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也只不过是那些农产品或者由依赖于农产品或者由于商品本身的性质不能用资本投资的增加来相应增加商品量的商品的价格上涨,而那些可以由投资增加或者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大量增加商品的商品依然是价格不变或者是价格下降。
这个例子简单一些,但是一些人看到这些又会说物价都应该下降,但这却是不应该有的想法。因为做为价值表现的货币,在不同的时期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在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都会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和数量不同,在不同的时期,货币的币值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在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价值表现在不同时期中,在黄金的量(重量)的不变上,黄金的价值表现却变动了。比如说,原来1两黄金值1000元,现在值2000元了。这样比例一下就可以得出物价的比较值。那么,对于社会中一些物价长期以来不断涨价的事实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释了。
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
a1=2x=4y=8z,由此可以推出:1=2x:4y=2x:8z=4y:8z。那么,当x、y、z之间量的比例变化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比率也就不一样了。比如说:a2=4x=2y=8z。那么就可以推得出:1=4x:2y=4x:8z=2y:8z。
我们把前边例子中的实际商品代入公式里,比如我们把x当成手表,把y当成猪肉,把z当成黄金。那么,大家可以通过商品不同时期数量比例的变动来看货币比率的变动,从而可以得出不同商品的物价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交换的比例的不同,必然导致的价格不同。但是总体来说,用来生产所有这些商品的每一个的社会劳动时间都减少了。这就是生产力虽然不断上涨,但是物价却有下跌和上涨的的原因。
………………………………………………………………
上面的说明是极其简单的,理解的基础是货币的形成。如果一些顽固的人坚持货币是一种所谓的普遍的购买权力,那么,由于对于货币的来源的理解的不同,当然也就不可能对于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简单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了。所以,有必要做一下补充说明。
在上面的公式里,我那里所用的x、y、z仅是我们现实社会总商品的代表。我们可以把这个序列无限增加,因为现实中的商品序列就是在不断增加和消失的,是一个绝对无法准确统计的量。所以,a1所指的就是比如2000年的商品价值总量。同理,a2所代表的也是指比如2011年的商品价值总量。如果不形而上学的看问题,那么这个a1和a2的量是不相同的。因为每一年的商品价值总量是由参加交换的所有商品的总和来决定的。因此,作为两个年份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总和两者是不相同的。
因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所以,按照平均来说,人类生产任何单一的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也应该是下降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所有的商品都应该降价才对。
但是通过对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的来源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相同的价值数目,在不同的时期所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但是如果不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货币的外在表现以前是用黄金来表现的,那么,虽然脱离黄金了,但是这正好是表现了货币在这种脱离后的特点,现代货币就是一种纯粹的“抽象”,一种商品价值的社会表现,这种表现是用国家强制流通的货币来进行的,由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一个货币的票面数字所代表的币值正好在这种总和商品中由于包含中其中的各种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不同,造成了同一货币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商品量。比起黄金,同是1000元,但是2011年比2000年贬值了100%——见我的例子。
不应该把社会劳动时间和这种通过商品交换才形成的价值的货币表现直接应用来对比,应该通过一个中介过程,才能使商品的价值表现为货币。而只是这一点就表明货币的总量和商品的总量是不断变动的。
还是我们前面的例子,100元2000年可以表示在商品总量的10斤猪肉所占的比例,但是在2011年却只能占到5斤猪肉的比例,虽然同时社会的商品总量已经增加了,比如说100元表示手表的生产是20只,而不是以前的10只了。所以,2000年10斤猪肉加10只手表可以表示为200元钱,但是在2011年这200元却只是表示5斤猪肉和20只手表了。
全部问题就在于理解货币的形成以及在商品社会中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用货币来间接的表示而不是直接表现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因为总的社会劳动时间和这种总的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的,但是困难的是这种社会劳动时间在商品世界里并不可以直接和商品价值进行换算,这要通过中介,即货币。而货币的固定的数值所表示的社会总的平均劳动时间则不是不变的。商品价值总量是来源于商品的交换行为,不是因为先有了不变的币值,才有按这种币值进行交换的比例,而是由于现实交换的比例的不断变动,才造成了虽然是同样的商品总量,但是他们的总的价值量却是不断的变动的。
在例子中,同样100斤猪肉+10块手表,表现为1000元钱,但是在以后却并不一样这样,以后可能是100斤猪肉+100块手表才可以表现1000元钱,当然也可以表现为2000元等等。这个货币总量的变动是由于猪肉和手表的价值变动引起的,而不是相反。
所以上面这个例子
比如说,2000年:100斤猪肉=10只电子表=1两黄金=1000元,表示1斤猪肉=0.1只电子表=10元,一斤猪肉=10元,一只电子表=100元。
比如说,2011年:125斤猪肉=100只电子表=1两黄金=2000元,表示1斤猪肉=0.8只电子表=16元,一斤猪肉=16元,一只电子表=20元。
这个例子需要注意的就是1000元和2000元是如何来的问题。也即是说正是所有商品按不同的比例进行交换才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货币的价值表现——货币则是这种价值形成后的一个结果。这不过是表明了商品的价值表现按照新的交换标准来确定,以前用黄金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表示,现在其实已经抛弃了以黄金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作为货币的比价,而就是通过货币本身的问题变化来和商品的问题变化以及社会劳动力相适应。所以,这里关键仍然是如何理解货币的形成以及表现货币的表现总量。
还拿那个例子来说:前后的对比,1000和2000的总数是对应该于商品的总数的,比如在2000年1000元只表示100斤猪肉和10只电子表和1两黄金,而到了2011年,2000元则表示的是125斤猪肉,100只电子表和1两黄金了。不是因为货币贬值了,而是因为商品总量增加了。其实按照总的社会平均,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形而上学,货币不是贬值了,而是升值了。因为表示的社会商品总量增加了。但是这样的商品总量由于商品总量的分配比例不同,当然会造成一部分商品长期以来不断上涨,而一部分商品却是不断下降的外在假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11 19:25:44
结构性价格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1 19:3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