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相关经济学知识,对本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列出分析要点,分析内容在500字以上,无知识点错误,有图表最佳。
分析有奖:可获得价值280元的VIP3或价值350元的1年期银牌贵宾奖励。
案例简介:
广州市在亚运会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大礼包”,其中获得最高关注度和认可度的便是全民免费公交30日,然而,在此项制度实施数日之后,由于公共交通承运量激增,超过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转的最大负荷,被紧急叫停,实际上,这次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反应了一种ZF对于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性的探索,公共交通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怎么样在保证不拥挤并且在相对较低的公共财政支出下,有效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成为一个问题,引入私人公交,私人交通等方法可以扩展公共资源,然而会产生更大的效率损失,改善公共交通的供给成为重中之重。
案例内容:
自2004年成功申办亚运会算起,广州在6年筹备期内累计投资2200多亿元进行亚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修地铁、修BRT、“穿衣戴帽”工程、“揭路复涌”工程……这次城市建设的进行完善了广州市的城市建设规划,使广州的城市建设提速5至10年。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中很难避免工程扰民,广州市的市民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弥补市民的损失,广州市ZF决定ZF以派送“大礼包”的方式回馈市民。
2010年9月27日,广州市ZF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包括10项惠民项目的“亚运大礼包”,其中就有放假、公共交通免费、赠票等项目。其中的“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一“大礼包”引起了广州市民的极大期待。据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发布的民调显示,这个系列礼包中,“公交免费30个工作日”的知晓率和期待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0.3%和66.9%。
据悉,广州地铁实行分站点售票,票价从两元到十几元不等。根据免费期间的客流估算,地铁免费30日,涉及资金至少达4.5亿元;公交免费30日,涉及资金至少3亿元。也有人预测,由公共交通免费产生的实际费用可能高达12亿元。根据广州市交通部门预测,在广州市公交、地铁免费向所有人开放的30个工作日内,限行期间广州每天可能新增300万人次,搭乘公交地铁。然而,免费公共交通实施以后,发生了公共交通极为拥挤的状况。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发布的信息显示,广州地铁免费5天里,日均客运量77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0%。超过了世博期间的上海地铁,世博期间上海地铁创下的客流纪录为754.8万人次,而其地铁长度是广州的一倍不止。超出运能意味着运行效率难以保障的后面,更不可控的是安全隐患。由于客流量过大,广州市五天免费期累计启动三级控制144次。
2010年10月6日晚上9点半,广州市ZF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停止免费公交政策,改为发放公交现金补贴。
广州市的免费公共交通政策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公共管理者通过公共产品免费供给的方式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性的尝试。公共交通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获得了改变,在此案例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被界定为在不拥挤的情况下,公共交通以较低的公共财政支出可以为更多的民众提供服务。
公共交通作为一种社会所必须的公共设施,原本不应该收费。此次公共交通的免费实际上是有人支付了承运成本,而这个人正是广州市ZF,ZF并非盈利的主体,公共财政全部来源于民众们缴纳的税收,既然民众缴纳了税收,ZF就应该拿出一部分公共资源进行公共产品的的免费供给。而此次持续30天的免费公共交通就将让广州市ZF付出约12亿人民币的代价。
然而实际上,我们发现,在此次的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过程中,免费使用的公共交通呈现出超负荷运行的状况,广州地铁免费5天里,日均客运量77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0%。五天免费期累计启动三级控制144次。这样的超负荷的公共交通运行不仅难以保障运行效率的,而且将产生不可控的安全隐患,直接危害公共安全。这实际上反映了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的过度行为直接损害了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市ZF采取了替代补贴的方法,向每一个广州市民乘坐公交进行补贴,事实上,此时的公共交通收费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降低拥堵照成的损坏。公共交通收费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对于抑制“过度使用”是非常有效的,一方面,它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使其减少了使用频率,另一方,对于那些使用公共交通较少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相对公平。
在此次“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了这是一种失败的尝试,那么在公共治理者和民众双方都愿意通过此项公共决策的前提下,为什么,还是一种失败的尝试,实际上,这就是公共经济学里面公共产品的拥挤性的问题。怎么样调整公共产品的供给才能保证有效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