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案中,广州市ZF从一开始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借工程扰民回馈广大市民一份大礼,这份大礼可以看做是变相的为广大广州市民发奖金,发奖金有四个好处,1.扩内需2.抑人民币升值3.提升ZF形象4.缓解城市交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决策层为了凸显广州市政工程整体形象,投下了一颗“免费”的重磅炸弹,不但摧毁了广州的交通,也摧毁了广州市ZF的公信力。在此次事件中,ZF一定希望所有广州市民享受到免费交通福利,但是这要求是在公共交通可以承载的前提下,即保证公共产品有效性的前提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是趋利的,人人都喜欢免费的午餐,面对免费的公共产品,涌入公共交通是正常行为,但是公共交通无法承载,导致市民与ZF陷入囚徒困境。事件发生之后,ZF及时反应,宣布停止免费交通,发放交通现金补贴。在经济学中如何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一直是焦点话题,在公共产品无法承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设立一定的门槛,本案中公共产品成为ZF的调节工具,却弄巧成拙。如果ZF想送大礼,完全可以考虑将红包存入市民的社保卡中,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还不会造成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