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在业界的唏嘘中,在群众的围观中,传统书店一个又一个的倒下。旷日持久讨论的拯救书店计划并没有拯救下来一个书店,洋洋洒洒万字的原因分析也没有能更改书店倒闭的现实,只能让更多人惋惜。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随着历史的发展,早就消失在时代变迁中的又岂止书店一种事物?怕是其寿终正寝之时终于来到了,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那一天终于来到了,那么在其交替之时,我们又何必执着于童年的记忆,对这早已千疮百孔的大熊撒手不放?书店已死,补牢又有何用?
书店的倒闭是要花费整整一个时代的事,也并不是从今天刚开始的,只不过颇具小资情调的光和作用的濒临破产才再度让讨论升级。
然而依笔者看,书店的第一轮倒闭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其标志性事件便是红极一时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的消亡。想当初贝塔斯曼书友会在国内简直是风光无限,其甚至还在笔者大学旁边的一家大型购物广场中开设了实体店。但这并不能解决其顾客数量持续下降、业绩连年下滑的现实。而相反的是,在贝塔斯曼利润降低之时,正是当年网络购书开始走强的时候,当当网正是从那个时间开始崛起的。所以渐渐的不知从何开始,贝塔斯曼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笔者也是在08年才偶然在新闻上看到贝塔斯曼正式关闭国内书友会业务的通知。
书店的第二轮倒闭则是以中关村曾声名大噪的第三极书局倒闭为标志性事件的,这个被冠以“中国最大民营书店”头衔的书店倒闭着实让人倒抽了一口凉气。笔者还遥遥记得其在中关村刚开张时的门庭若市,也见证了倒闭第一天刚贴出来的停业通知。事后民营书界表示第三极书局的倒闭是由于民营书店不得卖教材的禁令所造成的,也有财经人士指出第三极书局根本就是在以书店为名行地产项目,其倒闭乃命中注定。但整个事件恐怕只有笔者最痛心,因为其倒闭的当天,笔者本打算拿其储值卡前往购几本书的,结果到了后却看到了落款为当天的停业通知。后来几经寻找,笔者找到了工作人员要求退钱,工作人员只是拿出了本子记下了卡号和电话,从此便杳无音讯,笔者卡内的五百块钱也就此在破产清算中优先结算给了出版商。
而当下书店的第三轮倒闭正在进行,倒闭关键者则换成了试图以小清新为主题,集卖书、读书、售卖昂贵小商品为核心的光合作用。而这三样恰巧在这个市场上都没有卖点,其倒闭更是比前两者更显的理所当然。
所以与各种拯救书店的呼声相比,笔者不觉得书店还有拯救的必要,也不觉得还能再救回来。我们看到,现如今的社会早已变成了快餐社会、即食社会、功利社会。所以看满是图画杂志的越来越多,看纯文字书的越来越少;买教科书和习题的越来越多,买基础理论书籍的越来越少;读《教你怎样赚钱》、《如何创业》这类功利书籍的越来越多,读历史、哲学、文学书籍的越来越少。所以书店的倒闭在心理层面上是种必然,互联网的发展是种途径,教材禁售则只是个导火索。甚至于说,当笔者大学时从图书馆的角落深处翻出布满灰尘的《白银时代》,走过光鲜亮丽的《四级词汇》时,书店倒闭的序幕就已经悄然拉开了。
书店已死,但死的不一定只有书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现实阅读的人逐渐难觅了。在笔者常去的北京某区图书馆中,笔者发现这两年自习室的人常年爆棚,抢座成风;期刊阅览室则变成了老年人的读报场所,年轻人基本上就我一个;借阅部的开放书架中更是梭梭的活动着老鼠蟑螂,它们一天都见不到几个人类。所以,比起拯救民营书店,笔者倒更希望有人能提出拯救公立图书馆,拯救书籍这个人类进步的记载体。
书店的倒闭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当我们看到坐在宝马里的女孩手里抱着一本《精品购物指南》看得目不转睛时,自然会怀念起那个坐在自己自行车后座上手里抱着《普希金诗集》的白裙女孩。不过,怎么?你还指望时光能够倒退,我们还能回到过去那个纯真的年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