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王亚煌
据媒体报道,从今天起,北京市将对16区县的35万人进行为其十天的入户抽样调查。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西城区启动现场透露,此次抽样调查是北京市首次大规模人口抽调,同时入户抽调还增加了流动人口数据和房屋闲置情况的调查。
一般来说,突然的某项调查往往是为了某政策的出台在铺路。因此不免有人猜测北京市在明年将会有一些重大改革举措了,例如对空置房的处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等等。但笔者却觉得此次突击入户调查颇为诡异,具体有以下几个矛盾点:
第一是时机上不对。我们刚刚结束了人口普查工作,由于人口普查的全面覆盖性提供了最丰富的一手资料,是任何抽样调查所不能比拟的。而此次抽样调查的内容与人口普查内容大体相近,问题基本上是重复的,时隔不到一年,其时机让人很费解。
第二是目的不明。在官方的报道中,给抽样调查戴的高帽是“可准确地体现北京市人口变化和发展,同时为各个区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医疗资源布局、交通轨道建设、儿童入园、公安流动人口管理等政策的制定都有帮助”。不过笔者认为,对于北京这样人口千万以上的大都市而言,35万人的小规模抽样调查实难反映出人口变化和发展,也不足以支撑医疗资源布局、交通轨道建设等设计。而正如官方所说数据是在不断变化的,又怎能保证今年的数据可以为明年或后年服务呢?即便我们需要即时的数据,一方面通过公安机关的数据、一方面通过统计局长期的居民消费统计数据,再辅以三到五年一次的抽样调查足以,何需年年小搞?
第三是增加的调查项目很令人寻味。据报道,此次调查其中一个项目是“当晚居住在这里的人”,这还是在各类调查中首次有类似提法。而调查还讲单独标家庭房屋情况,闲置房将详细标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为“方便住建委等部门制定政策需要”,但其究竟服务于什么政策却并无详提。
第四是抽样样本数量的不大不小。35万人的样本调查,作为人口变迁的定期普查来说,比例过大,作为出台政策的依据来说,比例又过小,是个很不尴不尬的数字。
当然,官方的表态是将此次抽样调查当作定期的统计内容,作为原来每年“两三万人抽样调查”的替代来进行的。不过北京市统计局巡视员顾兖州在表示“通过这样的调查才能推算更多的数据,以方便各个ZF部门制定政策的需求”的同时,也表示了“过去北京市每年会在全市选择两三万人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一些相关的数据。但是因为抽样比例小,所以数据不够准确,同时无法服务各个区县的政策规划制定”。但实际上对于2000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来说,3万的抽样调查固然不能反映真实数据,但35万人的抽样调查也不过只有1.75%的抽样率,都只能算小范围的抽查。
所以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仅供参考,不足以支撑任何改革,以及作为新政策出台的依据。我们也以此认为,北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搞入户调查恐怕还有他意。
笔者觉得,抛开突击花钱说,此次调查的真实目的和实际效果有二:一是初步摸底,为调研做准备工作。二是探索合理有效的空置房调查和统计机制。
我们看到,房产限购在进行了一年后,房产调控工作实际上进入到了一个迷茫期:群众欲进,地方ZF欲退,实际效果尚没有,专家争论纷纷,银行危言耸听,开发商再度表演“假摔”。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原先打击面过大、不公平质疑声音很多的限购也就被反复拿来说事。先有专家炮轰不公作为铺路,继有地方ZF意欲松动作为试探,后有ZF高官表示迟早会取消,这让整个房产调控的前景变得极不明朗。而笔者斗胆猜测北京的决策层已经从迷茫期中走了出来,在限购迟早会取消的预期和进入到“后限购”时代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寻找替代“大范围杀伤性武器”限购的调控手段,而这无疑就是有“定向杀伤”特性的空置房。
所以北京突击入户调查实际上隐藏着两个重大改革方向:其一,户籍改革不能由于房产调控变进为退,而是仍要继续进展,近期市ZF关于未来推广居住证和市民卡的表态就是很好的辅证。其二,房产调控已要从范围型调控、总量调控进入到结构型调控,从向地要房开始变为向房要房,这个转折时机非常重要,国家也极有可能在明年调整未来几年的保障房建设总量。
王亚煌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