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化的教育:加剧起点上的不平等 左大培2006.12.11 |
| 教育市场化意味着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其购买者自由地进行教育服务的交易,这种交易就是个人以货币购买教育服务。教育市场化的隐含的前提条件是享受教育服务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因为能够在市场上购买教育服务的人当然必须握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 |
难道高干子弟可以上“五一小学”,而乡下学校连张桌子也支不起来叫“起点上的公平”?还是乡农协主席或者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子女可以被“推荐上大学”,地富反坏却初中的门槛也进不去叫“起点的公平”?这些事情好像在毛时代比比皆是吧?
“起点上的公平”,据经济学家讲是有的,可我没见过。
而今天中国教育的起点不公平,据我观察,倒是主要在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以及高考制度的画地为牢!
楼上的无非是搬用忆苦思甜法来阻挠反思改革.照你的逻辑一推广,就没必要改革了。
当年的一部分老革命就按照你的逻辑来反对过改革.在他们看来无论如何,解放后总比军阀混战的旧社会好嘛.所以'小年青"骂改革前是没道理的.
今天,你们又用"改革前后比"来反对反思改革.历史真是惊人相似啊.有人说,现在的自由主义者正在学会斯大林主义的思维方式.看来所言不虚.
改革前确实有权力阶层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但无论如何,49年到66年,中国的教育普及有一个巨大飞跃,这才积累了改革时期的人力资本.而改革前的教育成就,其实与打破解放前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对教育的垄断有重要关系.我父亲就是地富子女,我当然知道地富子女在文革开始后就无缘大学.但是,地富在农村中终归是少数,各地的地富反坏右占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到十之间,而出身好的终归是大多数.要按解放前的情况,当然地富不会受不公平待遇,但是数量更多的贫下中农子女就更无缘教育了.
改革后,华国锋77年恢复高考,就基本打破了原来对出身不好子女的教育歧视.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教育费用的低廉,已经一定程度做到了起点平等.当然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公平仍然是存在的.
但是九十年代后,富裕起来的中国居然根本不改革原来的教育地域歧视,相反通过教育市场化重新把教育起点不平等的程度倒退到80年代以前.这样的结果难道还容 不得别人说两句话吗?
楼上所说的例子当然是对的,但是在今天说这样遥远的例子恐怕真是有点时代错乱了.有点像商纣王骂夏桀,而没有意识到成汤革命早和他没关系了.
呵呵,您可真幽默,不过我实在不知道您究竟从什么"逻辑"里推广出我竟然认为中国的现状"不需要改革"了?我想我只是在说,今天中国人的"起点不公平",究竟不公平在哪里,要改革,又应该怎么改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公平?没人能说得清,也包括你李昆华先生和他左大培先生在内.所以从我外行的眼光来看,认为经济学家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给出标准答案,只好大家见仁见智罢了.就我的公平观而言,不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去上一样的贵族学校,读同样的名牌大学那才叫"公平",也没有那么多贵族学校和名牌大学可供所有人去消费.既然资源有差异,某些资源又存在稀缺性,经济学家们倒不妨去研究一下资源的配置问题,那或许是有结论的.
那么什么又是不公平?如果要我来说,比尔盖茨的小孩能有钱上哈佛(至于人家哈佛是不是有钱就能去我就不知道了,呵呵),而我的孩子不行,我不会觉得很不公平.因为我没有比尔那样的本事----如果没有他老人家,说不定今天我没机会在这里跟您这样的大学问家辩论----据"庸俗经济学"的说法,货币背后总是代表一定产出的.这当然是指"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伪市场经济是否也成立就难说得很.富人花自己钱投资子女教育,让他花好了,只要他钱的来路没问题,这总比花天酒地要好吧?而据说教育是有"外部性"
但如果仅仅因为你爹是当官的,你就能用"机动名额"上清华北大,你就能被轻松保研甚至出国"交流"一番,那我就觉得不公平,你又凭什么呢?凭你老爸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贡献?
所以我的看法是:今天中国教育在直观上很不公平,那倒也不是主要因为"市场",而是因为"权贵".他们要么拿权换钱,再用钱来供子弟上学;或者直接就是拿权来换学上.另外的因素恐怕就是我们一致同意的"条块分割"---我愿意把它称之为"教育二元经济"---本质上是对农民的身份歧视.这个因素更加与"市场"无干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特色计划经济的遗存.
至于您所列举的一些情况.我生也晚,没见过文革时的"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盛况,也不知道是不是就只要你是"贫下中农"就有机会上大学.听说是要和人民公社甚至县革委会的"革命领导"有相当关系才行的,准确与否,您该去问问您父亲;不过我倒是知道恢复高考是"走资派还在走"的邓小平的主意,而不是"坚持毛泽东伟大思想不动摇"的华国锋.
1949年---1966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和教育普及问题,我是不同意您的看法的.就不展开了,因为以您的标准来说,怕是又该归于"成汤"那儿去的.不过我倒是可以告诉您一个事实:我曾祖父抽鸦片,所以我天资聪颖的爷爷只好算作"无产阶级",可是他在30年代却轻松借到钱念完北大.因为谁都知道他上完北大后还那点小钱不成问题.
所以,我的结论是: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公共物品公平提供,真正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市场化(这自然不会有什么条块分割了),真正实现人力资本信贷的市场化.这样的教育当然还不能被完全看作是"起点公平",但比起现状和任何在中国曾经发生的状况,算得上是很好了."按计划教育",那是扯淡.
这个结论很平实,不会和任何"庸俗经济学者"的结论有两样.但如果您非要把现状称作"产业化",我只好买块豆腐撞死算了.您听说过只有一个大老板的"产业化"么?
天大的喜讯!!
原来张三同志没有跳江啊?呵呵。我还以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呢,原来是他躲了一会,看到风声过了,又跳出来了,呵呵。看来他没有那种羞耻之心,是我高估了他哦。
天大的喜讯!!
原来张三同志没有跳江啊?呵呵。我还以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呢,原来是他躲了一会,看到风声过了,又跳出来了,呵呵。看来他没有那种羞耻之心,是我高估了他哦。
笑,我除了只好去宣扬一下人大的垃圾博士不止一个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难道再不厌其烦给您们上各种学科的入门课?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