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59 0
2011-11-15
上周比较忙,拖到这周才写,欢迎访问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02006742

三、中国经济的真正病因
    中国经济的真正症结是产品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但实业无法吸引投资。
    在影响中国经济的多个变量中,实业的变化是最根本的。由于未能真正抓住这个变化,所以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应对外部冲击的时候犯了很大的错误。不但未能适应变化,反而加剧了冲突。
    中国当前的形式是通胀严重,GDP平减指数接近10%,远高于官方的CPI数据。这么严重的通胀,增速20%以上的出口,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好,供不应求。
    中国产品为何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呢?我们应该记得,09年的货币大跃进,不就是为了增加投资,刺激产能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实业环境的恶化,09年的货币跃进几乎没有进入实业投资。一块进入了铁公基,成为现在迅速恶化的地方债务;一块进入了资产领域,房地产、收藏等等。虽然降息、放贷等手段是可以刺激资金的需求和投资,但货币自己有主见,会选择的。
    这就如同2001年美国大降息,资金流向房地产形成次贷泡沫;又如08年美国再次大降息,这次资金流向了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美国这两次降息刺激经济,对美国实业的拉动很少,美国目前的竞争力基础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投资大跃进。
    所以,中国经济的症结是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实业的吸引力不足。
    为什么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实业投资的吸引力依然不足呢?这和2001到2005年中国实业大发展形成了异常鲜美的对比,简单归纳原因如下:
    1、企业家预计产品竞争力会快速下降。如果人民币继续每年5%以上的速度升值,各种要素成本如地租、工资、原材料每年增加10%,两年后产品竞争力堪忧。而实业投资的建设周期可能就需要两年。
    2、钱有更好的回报机会。从09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个的泡泡在冒,房地产、民间借贷、PE投资、大宗商品。既然有轻松捞快钱的机会,谁会去挣辛苦钱呢?
    3、ZF(包括国企)的手越伸越长。从2005年以后,国资大跃进,ZF大跃进。目前中国的企业,无论办点什么小事,都难逃ZF无处不在的手。笔者的公司办理一个文网文证明,被要求8个人去某某协会学习,其实就是ZF换了个马甲做点权力寻租的事情。
    4、更细节的东西就不分析了。所以即使在当前产品旺销的情况下,实业投资依然对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这和我们日常耳闻目染的信息差距颇大。在主流媒体上,由于欧美国家不断受危机冲击的信息中,中国制造的前景似乎颇为暗淡;同样,促消费,调结构也是主流媒体念念不忘的。真的是这样吗?

四、促消费是个伪命题
    在我国的GDP构成中,消费的比例低得可怜,2010年大约占35%,过去十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倒退。
    由商务部牵头制定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贸易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15 .7万亿元上升到30万亿。促消费,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按过去数年消费年均18%的增速,根本无需ZF做任何规划和促进,这个目标就可以轻松实现。而按照过去十年每年20%以上的投资增速,我们可以预期2015年的时候,消费占GDP比重会进一步降低!
    在中国面临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ZF部门出台的政策有点不靠谱。笔者不由得想起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个机会没有去谈什么促消费,而是实实在在的去面对增加国民收入的问题。而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消费呢?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收入和收入分配情况。收入增加了,收入差距降低了,消费自然就会起来。
    与其制定一个根本没意义的促消费规划,还不如切实的制定增加收入计划和降低收入差距的计划。而后面两个计划,似乎还没有纳入中国ZF的议事日程。相比于十年前,中国面对大量的失业压力,无力调整国民收入,现在的经济环境好得多。虽然这几年全国各地在最低工资标准方面,社会保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和日本进行系统性的国家政策规划相比,差距明显。
    万幸的是,市场自己也有调节能力。中国在过去十年一个最关键的经济环境变化就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出现了短缺,给消费带来福音。
    这种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蓝领工人的短缺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富余形成强烈对比。目前很多城市出现了脑(大学毕业生)体(蓝领工人)倒挂现象。蓝领收入的不断提高将在未来数年成为消费动力,同时也会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
    而普通大学生依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中端制造业、服务业方面,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好在现在的普通大学生的消费倾向非常高,虽然是负储蓄群体,但依靠父母的储蓄和信用卡支持,仍然会带来一定的消费动力。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未来能否持续提高国民收入、能否降低基尼系数、能否改变消费倾向,是中国经济未来能否健康反正的关键。做好了,消费自然会良性增长,至于促消费这种时髦又没有营养的口水话,还是少说的好。君不见,前几年促汽车家电消费,今年就负增长,不过是透支了未来的消费力,对真实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实质提高。

五、西部大开发祸福难辨
   08年以来,西部崛起是中国经济的亮点。2010年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东部沿海地区增长乏力,主要靠西部开发的投资在拉动经济。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低端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表明看来没啥问题。但这种转移仍然是简单复制的外延式增长思路,以各种要素投入作为发展的动力。
   我们知道日本著名的雁行模式,日本作为头雁,中低端产能不断向东南亚转移,形成雁行梯度。从表象上看,中国似乎也在走雁行模式道路,东部沿海GDP过万美元的地区为头雁,中西部地区形成跟进梯队。但笔者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找到头雁。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雁行模式的时候,其GDP增长进行了一次大减速,从10%左右跌倒6%左右。但这个时候,日本的头雁能力初步形成,日本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笔者很希望整个过程是一个倒逼机制,即东部高收入地区可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在其后十年逐步走出更多的中国品牌,使东部成为真正的头雁。
   除此以外,雁行模式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问题是严重依赖出口导向,伴随巨大的投资泡沫。日本、东南亚、台湾、韩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相继发生多次的经济危机,日本至今仍然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中。
   由于中国广阔的腹地,中西部开发拉动了投资,延缓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压力,但会不会正因此错过了转型的良机呢?
   西部大开发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有深刻影响。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西部城市规划如此巨大,是否真有此必要,是否会造成巨大浪费?重庆搞了一个笔记本基地颇有成效,于是中西部要做笔记本的城市一拥而上,很多规划可能都只能是规划和浪费。西部是否都要发展制造业,旅游、农牧是否可以作为发展的主角?环保问题有没有解决?这些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悬念,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六、松货币只能吹泡沫
   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前两年的房地产泡沫,今年的高通胀,高利贷资金断裂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目前ZF在做微调,针对小微企业,这个方向没问题,关键是怎么执行好。只要资金能切实进入实业和消费,货币政策就是成功的。目前的货币增量其实非常大了,主要是做结构调整,千万别再来猛药,也不要一下子就大凉大泻。

七、结构性大减税——治本良方
   实业投资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我们期望企业家多投资,另一方面,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即使其它要素成本(大宗商品、地租、利率等)不变,汇率和劳动力刚性下的成本提高也难以避免,而且劳动收入提高也是拉动消费的关键因素。
   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财政收入的高歌猛进。今年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速接近名义GDP增速的两倍。这恰恰是个结构性减税的有利条件。
   结构性减税,意味着ZF让利,让实业有更高的利润空间,让企业家有投资实业的动力。前几天,上海开始试点服务行业的增值税方案,这是迈出了结构性减税的第一步,希望未来的步伐可以再大一些。
   与此相对应,资产增值的税率应该大幅度提高,如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降低泡沫游戏的收益,让资金回到实业去。
   目前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做实业,到处是吃拿卡要的婆婆们,一年累死也没挣几个钱;而买套房,天天打麻将,就成了富翁。在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如果乔布斯复活,根本混不下去。什么无照经营,注册资本不达标,没有前置审批,质量没有进过权威机构检测等等,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把他捏死了。
   中国的企业家真的是伟大,重来不抱怨这些。只要给他们一点合理的利润,他们就前仆后继。未来十年,中国如果要形成头雁,必须要有一批企业走向世界。真心希望政策上能够给这些企业一些扶持和生长的空间,让中国的苹果,中国的索尼能够发展起来。

八、股市黄金十年的发令枪
   ZF的结构性大减税,将是股市黄金十年的发令枪。
   2005年开始的牛市,源于2001至2005年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
   同样的,下一个大牛市,也源于实业发展,源于企业利润的不断提高,源于中国企业具有不断增强的竞争力。
   价值投资,将是下一个牛市的主要投资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