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网
据商务部调查,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5%左右。
“‘农超对接’这种销售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亚太地区已达70%,美国80%,我国仅占15%。我相信‘农超对接’模式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尽管对超市降低成本有益,但是农产品进超市还是会遇到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采购或可夹私
“进超市很复杂。如果超市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话,看起来是对接,其实是内部采购。采购人员一般都是买自己亲戚朋友的菜,外人的菜质量再好也进不去。就算进去了,几天就给挤出来。”一位不愿具名的辽宁农业合作社总经理表示。
他甚至遇到过更极端的事情,比如采购人员将别人的质量较差的蔬菜冒充自己的质量较好的蔬菜,暗中掉包,或是少报供货量,比如他供货7吨,但是采购说是6吨。
一位经营绿色食品的合作社代表称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该总经理表示,超市的高层领导一般都不错,找了几次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总结起来,若想超市进的容易、卖的顺利,“和采购关系好是很重要的。”
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1.66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超市在各类生活产品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销售农产品上超市也成为新的重要通路。
胡定寰称,我国超市发展非常快,但内部管理不健全,如果内部采购人员因个人利益而暗中操作损害农业合作社的利益,规章制度很难有效力去管辖。“超市应该改变理念,市内部要优化管理措施。应该认识到,和合作社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伙伴关系。超市之间的竞争,除了竞争消费者外,还要竞争合作社。对于一个超市来说,未来五年能做到什么程度,与合作社的合作是个重要因素。”
农户难以接受延期结款
当被问到“产品进超市”都有哪些棘手的问题时,几乎所有受访的农业合作社都称“超市结款慢。”
戴中久称,长久以来,我国农民习惯了“对手”交易,即一手交货,一手收钱。而“农超对接”中超市的结算周期一般在7-15天,有些甚至在一个月以上,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农民的参与热情。
一位辽宁省朝阳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农民手里没钱,而扩大生产需要钱,延期结账是个大问题。
辽宁省抚顺市德宝农业蔬菜合作社的总经理张德宝表示,超市的条条框框太多,不如批发有灵活性。他的合作社的蔬菜至今70%仍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
而对于超市来说,发票是个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开具增值税发票一直都是横亘在农超之间的一大障碍,超市需要拿正规税票入账,这就意味着必须和那些具有一级法人资格、在工商部门注册过的合作社或者公司进行合作。而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调查,全国30万个农业合作社中,多数是社团组织,有资格的不过20%到30%。这将许多合作社和种植户挡在了农超对接的门外。
“说到底,怎么能让农产品以最简洁最方便的方式卖到超市、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前述农业局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开发票权力的问题,戴中久称,现在商务部、农业部和国税总局正在研讨,或将在近期有相关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