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政策难以协调 【法国《论坛报》11月2日文章】题: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者法国外贸银行研究部主任帕特里克·阿蒂斯)
对国际货币政策进行协调是二十国集团(G20)所确立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这要求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顾及到自己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纯属国内事务的范畴。因此,不要期望在该领域出现什么国际协调。在这方面,G20将很难发挥作用。
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都会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一种扩张式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导致那些手里拥有充足现金的投资者去大量购置各种资产(股票、不动产、新兴国家的证券等),而这最终将导致这些资产的涨价。然而,各国央行所肩负的使命则是纯国内的,它不能放弃国内所设定的目标。因此,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上。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一直实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的指导利率一直低于经济增长率,基础货币投放量(美联储所创造的流动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92年的5%达到了今天的20%。这一政策有着多方面的目标:支持经济增长;让美元走弱以支持美国的再工业化;长期保持低利率等等。因此,千万不要相信
美国会因为该政策对其他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放弃这一政策。这些负面影响包括:资金的不规则流动,尤其是资金在新兴国家的来回游走导致了这些国家汇率的巨大波动,导致资产价格形成泡沫,原材料价格飞涨。
对于美国货币政策这种破坏性的反思,使人们发出了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彻底改革的呼声:或者用一揽子货币来代替,或者用某种人工货币(如特别提款权)来代替。这一改革的目标是能够更好地控制全球储备货币的供应量。不过,这些建议实际上并不可行。除了美元以外,其他任何货币的外汇交易量都太小,根本无法将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热钱兑换成其他货币。美元的分量决定了其他货币将很难将其取而代之。
货币政策不考虑国际上外部特性的另一个后果体现在它对新兴国家以及石油出口国外汇政策的影响上。这些国家只得通过积累巨额外汇储备的方式来避免本国货币对美元的过快升值。2002年,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为1.2万亿美元,如今达到了8万亿美元。这一政策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导致了大量储蓄得不到合理利用。
国际货币政策领域的一切协调行动最终可能都被放弃。只有在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情况下,此类协调才能够取得成功。在这方面或许会出现这样一个例子: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程度很高的亚洲国家,或许在实现外汇汇率稳定方面进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