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书结构、内容及研究思路
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回顾
2.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含义
2.1.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定义
2.1.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前提
2.1.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对象
2.1.4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
2.1.5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方式
2.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发展轨迹
2.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2.3.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研究——相互依存理论
2.3.2 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
2.3.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收益研究的基本框架
2.3.4 有关国际货币协调机制的研究
2.3.5 与欧洲货币联盟相关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最优货币区理论
2.3.6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逆效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机理
3.1 非对称冲击的界定
3.1.1 经济冲击(economic shock)的概念
3.1.2 经济冲击的属性
3.1.3 非对称冲击的定义
3.2 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的基本方程
3.2.2 两国模型的构建
3.2.3 模型的均衡解
3.3 经济冲击的影响:一国模型的分析
3.4 非对称冲击的传导渠道
3.4.1 经济冲击的国际传导机制
3.4.2 经济冲击的传导渠道
3.4.3 经济冲击的效果取决于哪种传导渠道占优
3.5 非对称冲击的效应
3.5.1 小国模型
3.5.2 非对称冲击产生引擎效应
3.5.3 非对称冲击产生以邻为壑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非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与优化
4.1 最优的政策安排
4.1.1 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4.1.2 最优化问题
4.2 非对称冲击下的非合作博弈福利分析
4.2.1 引擎效应下的非合作博弈
4.2.2 以邻为壑效应下的非合作博弈
4.3 非对称冲击下的合作博弈模型福利分析
4.3.1 引擎效应下的合作博弈模型
4.3.2 以邻为壑效应下的合作博弈模型
4.4 非对称冲击下的货币政策协调意愿
4.5 本章小结
5 非对称冲击国际传导的现实分析:次贷危机中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5.1 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国际传导
5.1.1 次贷危机的演变与扩散过程
5.1.2 次贷危机的国际传导渠道
5.2 次贷危机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福利分析:以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为例
5.2.1 美国次贷危机向新兴市场的传导
5.2.2 次贷危机下的两国货币政策协调的博弈模型
5.2.3 次贷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协调意愿
5.3 应对次贷危机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及效果分析
5.3.1 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措施
5.3.2 协调的效果评价
5.3.3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5.4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发展趋势
5.4.1 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5.4.2 IMF多边国际协调的强化和完善
5.4.3 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5.4.4 积极发展联合国框架之外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制
5.4.5 积极推进区域货币政策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中国角色
6.1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6.1.1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6.1.2 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日益增强
6.1.3 外部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增大
6.2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实践
6.2.1 利率协调的实践
6.2.2 汇率协调的实践
6.2.3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协调与合作
6.3 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问题
6.3.1 中国是否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性
6.3.2 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与汇率制度的选择
6.3.3 影响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主要因素
6.3.4 全球化与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6.4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面临的政策选择
6.4.1 中国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目标与原则
6.4.2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对策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书主要结论与创新
7.1.1 本书主要结论
7.1.2 本书主要创新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