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04 5
2011-11-26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1日 09 版)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耕地减少现象依然令人痛心。在本报曝光了重庆南川800亩土地莫名“失踪”事件(详见本报11月19日第四版)的同日,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在报上也撰文指出:目前的征地过程中,的确存在耕地快速减少、牺牲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现象。

对地方滥占耕地事件,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处罚力度,但至今不绝、前赴后继的“踩红线”现象,背后的症结值得深思。作为粮食安全根基的耕地,伴随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动作”会经常发生变形——热衷于加快征地和出让土地,却忽略了征地应有的法律程序和应当承担的民生职责,以至于出现耕地保护“监守自盗”的行为。

分析上述违法行为的背后,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深刻背景: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ZF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这也提醒我们,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对ZF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理性的地方发展战略与建设规划,对适宜的征地规模、补偿安置能力及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海南陵水征地模式之所以被称道,就在于它明确了ZF、企业、农民的责权益关系,建立了平等协商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办法,既保证了合理征地和耕地保护,又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发展权。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既享有权益,也担负有责任。尤其在转型期,针对一些地方不爱农惜地的现象,也亟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与政策,根本扭转人为抛荒、压损和侵占的问题,探索建立激励性的耕地保护责任与机制,真正让耕地保护者有其利,让耕地占用者尽其责,使农民保护和利用耕地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从古至今,土地问题不仅仅是土地本身。将耕地保护视为一种“立体责任”,在更加宏观的系统中统筹,对“失踪”的土地有更明确的问责,唯此,才能杜绝耕地保护中的“监守自盗”,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作者:刘彦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
一早就看到了当天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人民时评。作者切中了耕地保护问题的要害,非常赞同。记得保护责任制施行多年了吧,耕地依旧越来越少了。不争之事实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7 07:21:41
土地上应该种什么?高楼大厦!五谷果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7 11:20:58
土地减少,客观反映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但是这个牺牲是巨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宋居海 发表于 2011-11-27 11:20
土地减少,客观反映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但是这个牺牲是巨大的。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占用一定耕地是需要的,但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例像中国地方ZF如此对待养育数以七八亿生计的百姓、养活十三亿人吃饭的耕地! “监守自盗”定位极准确,在中国谁来保护耕地?又是谁在卖掉耕地?!严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 17:02:58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发布

326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发布。同期发布的报告有《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和《2010中国资源报告—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这4部报告是地理资源所“十二五”期间组织编研和出版的第一批战略研究报告。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的30余名记者,参加了此次媒体见面会。地理资源研究所所长刘毅、党委书记成升魁、副所长葛全胜、于贵瑞、党委副书记高星,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陆大道院士、各研究领域负责人等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所长刘毅主持。

报告负责人刘彦随研究员介绍了报告编写的背景、目的与主要内容、观点与主要结论。该报告侧重面向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阐释了农村空心化的根源与空心村整治的模式,划定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10大类型区,估算了不同发展情景下空心村整治增地的现实潜力和远景潜力,为科学推进我国空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实践和统筹城乡发展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观点与主要结论:

1)农村空心化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性,但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与城乡土地分治制度下的空心化问题要更复杂、更严重。

农村空心化是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乡村聚落的不良演化过程。当空心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空心村。空心村本质上是包含土地、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空心化问题在内的特殊乡村地域类型。

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中国空心村问题的核心,也是空心村整治的关键。

2)“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的问题严峻,其根源在于农村建设规划缺失、管理缺位、宅基地退出机制缺乏,以及农村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巨大转变。中国人多地少,而空心村土地长期废弃闲置浪费,对此ZF部门是有责任的。也有土地制度设计缺陷及改革滞后方面的深层原因。

中国农村从1995年的高峰期人口8.6亿人、2010年的6.7亿人,到2020年约5.8亿,累计减少约3亿人,大量建设用地会闲置下来,进程科学整治与优化配置势在必行。因此,空心化农村,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

空心村整治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空心村不整治,新农村难建设!应前瞻规划,创新机制,将空心村整治及土地优化配置上升为国家保耕地、扩内需、惠民生的新战略。

3)空心村土地废弃闲置的区域差异很大。对山东典型县域调查测算,空心村整治潜力在4654%,若整治还田可净增耕地率在13%15%

通过选取农村土地、人口、经济3类、9项指标划分出全国农村空心化10个区、47个亚区。估算了分步推进城镇化情景的整治潜力近1.14亿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远景潜力1.49亿亩。空心村整治配置应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实行“一整三还”,即整治后还田、还林、还建。以土地优化配置、价值提升、权益保障为根本目标。

全国农村空心化分区及其整治潜力差异,可为各地区制定空心村整治规划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4)基于山东等地120个典型村,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调查与模拟研究,发现了农村空心化具有“生命周期”的节律性,即一个完整的农村空心化过程包含五个阶段:出现期、成长期、兴盛期、稳定期、转型或衰退期。

空心化整治应遵循村庄演进的节律性。实践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错失良机;二是操之过急。即“不为”和“过为”行为,都是有害的。

当前,亟需分类指导、踩准节拍,创建全国空心村整治科学决策、有效管控、有序推进的规划体系。

5、建设中心村(社区),是空心村整治及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合理建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

空心化整治须与中心村建设结合。以民生为先、尊重民意,适时推进“三整合”: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

在空间布局上应遵循中心地理论、服务设施门槛及适合耕作半径原理。不能凭领导拍脑袋,应遵循阶段特征、差异规律和科学理论指导。

空心村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战略,应当引起ZF部门、学术团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空心村整治与中心村建设的基本准则,是要让农村更像农村,而不是消灭农村!要实现“城进村荣”而不是“城进村衰”。

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王介勇著.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转载: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rard.org/post?postId=7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