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183 0
2024-11-22

《激活内循环新策:从 “以工代赈” 迈向 “以禄代滞”,构建可持续繁荣社会》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特别是中美竞争博弈激烈,以及由此引发的外国投资回流、进出口“外循环”经济模式不畅、乃至“去中化”贸易战等,致使“内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持续进步的核心战略。通过加强国内大循环,不仅可以减少对外部不确定性的依赖,还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经济自主性与可控性能力。

然而,要充分释放内循环的潜力,挖掘百姓消费潜力,提升国内消费能力,亟须提前构建类发达国家的“高福利”体系,包括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教育、奖励生育等举措。这样的体系才能够让国民无后顾之忧地“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敢于在自己喜爱的领域中快乐探索。

故而,本文着重探讨我国激活内循环过程中亟待深化认识的关键点,即通过从【以工代赈】向【以禄代滞】的新策略转型,推动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社会资源分配视角剖析

我国过去长期抗战延续至今,比较善于使用“以工代赈”发展策略,这是物资资源极其匮乏情况下的一种“存活策略”也是有效的“生存之道”。但在物质和生产资源极大丰富的内卷市场环境下,此时更需要通过老百姓的高消费来消化生产过剩,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分配,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消费和精神需求。因此,必须尽快调整并丰富新策略,采取“以禄代滞”这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即便这意味着每月直接发钱发物,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民生进步的显著表现。

二、从社会生产效率维度考量

在高生产效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若 100% 的工作岗位被不到 50-%的少量劳动力完成,那剩余超 50+% 的劳动力该如何安置?难道继续成为廉价的异化劳动力?依旧依靠外循环低价输出商品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还是迫使他们到国外直接输出剩余劳动力资源?当前要求拉动内循环,为老百姓创造福祉,以往那些过度榨取劳动剩余价值的策略已不合时宜。所以,百姓合理的高消费对消化生产过剩意义重大,这是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能有效规避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三、深入解读 “以禄代滞” 转型内涵

“以禄代滞” 的转型要求通过提升社会福利与居民收入水平,拓展内需市场,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使得政府既要解决有消费需求没消费能力两极分化问题并保障社会资源链条各点营养充分,又要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还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更要建立高社会保障、减调税收等政策调整。进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激发内部消费潜力。

四、剩余劳动力发展方向初步刨析

从国民基本工作生活方式看, 未来将普遍面对“就业、创业、出国就业、无业” 这四种国民基本生存模式,其中

(一)在创业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红海市场”与 “三年疫情”双重冲击所带来的严峻现实。大量原本处于中产阶层的人士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商海,却无奈沦为市场竞争中的牺牲品。而少数极为富有的群体,尽管其巨额财富并未跨境转移,但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萎缩的大环境下,他们选择持币观望,甚至故意营造空头市场氛围。并且这类极富群体数量稀少,对国内消费拉动作用微弱,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

(二)在出国就业方面,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引导民众出国就业并从事异化劳动力工作可能带来的弊端。若引导不当,这部分人群可能陷入类似“逼上梁山”的困境,进而催生跨境灰色甚至黑色产业。近年来跨境电诈、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相关地区深受其害便是例证,这不仅损害个人权益,更对国家形象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在无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业状态视为消极现象,而应认识到无业人员在“内循环” 经济模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堪称提升国内消费能力的关键力量。无业人员有较多闲暇时间,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非劳动消费活动,比如各种日常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以及积极组建家庭、生育子女等,这些行为都能促进消费市场繁荣,为内循环经济注入活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整体经济稳定发展提供独特支撑,这也契合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走向与特征。

综上所述了,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激活内循环潜力,我国迫切需要从 “以工代赈” 向 “以禄代滞” 的发展策略转型。这有助于打造一个更稳固、可持续且繁荣的全民幸福社会。缓解就业过剩、破解创业之困、规避出国就业之险、发挥无业之益,在此过程中,我国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尽快落实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教育、重奖生育、禁长时劳动等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确保人人都能免费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消除低端就业歧视、精准大福减税等措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

(三)改善中老年就业环境:积极区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就业差异,充分发挥中老年群体在经验、技能与稳定性方面的优势,通过法规打破中老年人在招聘年龄上明暗歧视的藩篱,为中老年劳动力开辟多元且适配的就业渠道。尽量引导中老年人老带青开辟更多就业机会,发挥更多社会价值,而不是同青年人抢饭碗。

(四)激发消费潜力:鼓励企业创新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促进商家更高商品质量追求,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五)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智能经济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推动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等。

总之,从 “以工代赈” 向 “以禄代滞” 的发展策略转型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唯有通过提升社会福利与居民收入水平、拓展内需市场、形成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等举措,才能充分释放内循环潜力,构建一个更可靠、可持续且繁荣的全民福祉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