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并不简单。
产生困惑是有理由的,问题在于,不应当作自变量的“价格”在需求曲线中当作“自变量”来考虑了。
其实,价格只是“指示灯”,是其它变量的表现,本身不是独立变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化非要观察需求随价格的变化(这时才叫需求量的),是不可能的。
个人分析如下(仅限于社会范围分析,不是个体分析,两者所处条件不同):
有关的各个量是:
需求Q,收入I,供给S,需要W(天下雨而增加对雨伞的欲望的那种需要),价格P
关系是: Q=F(I,W,S),(注意没有P)
1)dQ/dI >0 ; 同时会发生的现象: I 上升, P上升, 因为 P=f(I,S,W),且 dP/dI>0 ;
2)dQ/dW>0 ; 同时会发生的现象: W上升,P上升; 因为 P=f(I,S,W),且 dP/dW>0 ;
3)dQ/dS>0 ; 同时会发生的现象: S上升., P下降; S下降, P上升. 因为 P=f(I,S,W),且 dP/dS<0 ;
在第三种情况下,即
Q=F(I,W,S),dQ/dS>0
P=f(I,W,S), dP/dS<0
观察价格P与需求Q的关系,可知这是两个同为结果,但变化方向相反的量;但不能理解为价格为因,需求为果。 也没必要还因此另给需求起个名字“需求量”。
关于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个人认为正确的叙述应当是: 需求与价格两个量,都是供给、收入、和需要量的函数。在收入和需要量为常量时,需求与价格随供给的变化而负相关地变化。这个规律称为需求法则,几何上以价格和需求为坐标,会形成一条向下的需求-价格曲线。
再归纳一下,需求与价格都是其它几个变量的函数,但需求不是价格的函数。需求与价格存在可观察的同时变化,但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结果呈现的变化状态。
有这样的说法:马歇尔之所以将价格放在纵轴上,是提示人们:价格不是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