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西方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
摘要:比较西方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刚开始接触西方经济学时,突然之间有了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不像政治经济学理论那样枯燥无味,没有任何乐趣可言。西方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大师的笔下写的非常生动浅显易懂,每个经济学的小案例的研究说明会让你看的如痴如醉,对现实问题的提炼让人看了就觉得非常到位,你会深深被他们吸引,产生为它奋斗终身的想法。
经济学是目前最热门的一门学科之一,就像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几个不同的身份一样。经济学在东西方世界中也有不同的称呼,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称为西方经济学而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世界中称为政治经济学(也称苏俄经济学)。在西方经济一词来源古希腊意思是"管理家庭的人";在东方古汉语经济一词则来源于"经邦济民""经国济民"之意。虽然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学者最先提出来的,但是东方人把它发扬光大。
整个经济学的启蒙是从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在西方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东方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整个经济学发展的时间同其他基础学科例如数学、物理相比可以说有一定的差距,但经过这三百年的学术沉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经济学在东西方的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两个社会体系的经济学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问题应该包括那些内容有不同看法,或者对社会经济分析角度的不同。部份经济学家以经济关系作为既定因素,着重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观点的代表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因此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怎样有效地分配和使用稀缺资源,使之更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科学。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来看,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道理。任何一个社会在其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中都存在着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问题。但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是人类经济活动问题的全部,人类经济活动中还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是脱离人与人的关系而孤立存在的,它是与人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经济关系密切相联的。因此有经济学家更着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视为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前苏联,它的理论基础是一代大师马克思的杰作《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属于基础经济理论科学。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以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和改革的现实使我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开始注意到资源配置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两个方面没有任何疑义,其中资源配置(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因为人类首要的是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在不断地生产出更多的有用产品的时候,也必然要求拥有和分享产品,但如何合理的分配经济产品呢?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就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经济规律,为人类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提供理论工具。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正处于商品经济时代,当代政治经济学就是要揭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两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以及发展的规律性。
市场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运行了几百年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亦在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近代大部份的经济名著来至于西方世界,例如西方经济学的开山始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以及凯恩斯的《利息、货币和就业通论》。西方经济学可以认为就是在研究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总结的结晶。西方世界是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因而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上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西方经济学研究像经济学中实证分析,我国的政治主义像经济学中规范分析。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从存在开始就运行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它的历史跨度就是人类历史。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在资本主义诞生后的西方世界。就像部份坚定的苏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关系,是为资本主义摆脱外部世界的置疑和内部的危机而产生的,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原始财富的积累这个问题上。资本主义为了给自己立干净的身,就催生了西方经济学寻求学术上的支持和保护,为它的非法掠夺和原始积累开脱罪名。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建立开始,我们的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一生就是和它在作斗争,他发表的《资本论》全面解释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的运作,同时又犀利的指出它所作所为对普通民众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十八世纪政治上是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战争,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论战的时代。他们论战产生了两个社会体系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直到现在这两个体系还在不停的斗争,只是斗争的方式转变了。
虽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不算光明,但它发挥的功效却是巨大的。在1930年以前,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是那个时代经济学界的主宰,也就是说是那个时代经济学的顶峰。那个时代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在现在来说都是经典的经济学教学案例。但在1929年经济危机后,在如何处理以及后来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问题上,宏观经济学应现实的需求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后,宏观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世界里产生了许多的流派。这些流派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例如供给学派、需求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这些学派的主要观点的区别就是市场的自由度和政府的干预这一对立面究竟是怎样对立统一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孰轻孰重以及各自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学派如何使用自己的工具。这些理论都是一些经济学大师的杰作,在二战后的西方经济世界中都起到了非常作用。每一种理论体系对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体系有着详细的认识和帮助。这非常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一样,各种思想碰激出灿烂的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在现代的发展又同各门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例如布坎南将经济学分析带入进政治学,提出了"官僚不是天使"的名言;科斯把经济学分析带入法学,提出了"衡量被告有理无理,不应从公平正义的角度着眼,而值得从社会经济效益着手"的论述;贝克把经济学分析带进社会学,特别是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等领域。如此丰富全面的西方经济学真是一门大大的学问。
目前在国内,现代版的政治经济学吸取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精华,将苏俄版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重大改进,适应和满足新形式下的经济体系需求。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一、财富由原来的单纯的劳动创造更新为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这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报告中;二、价格机制的转变,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价格的核心的观点转变为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三、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由原来的按劳分配转变为首先要看市场实现,再按投入要素分配。这样基本上现代版的政治经济学就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统一了起来,也使得学经济的人不再模糊这两个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别。同时新的元素进入现代版政治经济学也大大地发展了它的理论,开拓了新的领域的发展。
后记:
虽然我研究经济学的时间不长,也不是学经济科班出身,但以我的观察西方经济学更重视经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运用,特别是针对某些非常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处理高人一筹,例如最低工资法、污染权交易等等;而国内的政治经济学同它的属性——基础经济理论科学一样。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纯理论方面,而涉及到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如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制、国有股的流通、银行体系坏帐处理等非常的少。民间许多研究这些中国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的经济学家却得不到政府的承认,有的甚至还施压(压迫)。因此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还是远远的落后于西方,虽然网络的发展非常迅猛但关于经济的中文资料只是占很小的一部分,现在连印度都有了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同世界的差距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