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雪后的京城从12月5日起再次遭遇大雾天气。伴随而来的是空气质量的迅速下降。12月5日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预报称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不过5日上午,北京市环保局确认今天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北京PM2.5数据再爆表
4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指数为522,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也因“超出该污染物的值域”,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北京环保局称,4日空气为轻度污染。从4日夜间至5日上午,有百余架次进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被迫取消。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前天中午12点到昨天中午12点,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93,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的级别。不过,这个数值接近中度污染(污染指数200以上为中度污染)。
在各监测站点中,房山良乡站的污染最重,污染指数达到341,为重污染级别。城区大部分站点都达到了中度污染以上,而北部郊区的空气质量相对好一些。
5日下午3点,环保部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中,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254微克/立方米,城区各监测站点的浓度均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其中海淀万柳站的浓度最高,达到了353微克/立方米。当这个数值超过300时,代表短时间的空气质量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雾霾天气与环境污染无关
据法制晚报消息,5日上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敏教授称,今天的这种雾霾跟环境污染并没有关系,只是来雪前的征兆,仅是天气现象,不像完全的空气污染。
而与往年相比,是否这种雾霾天气变多了、频繁了。胡敏称,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
“跟环境污染肯定没有关系。”北京市气象局专家张明英称,今天的雾霾是因为前几天北京的雪,使得地面湿度比较大,地面气温较低,形成了大雾。此外,张明英表示,今年的雾霾从感觉上,也并没有比往年多。
PM2.5标准征求意见截止
据新京报消息,频现的大雾在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同时,也使得PM2.5监测成为公众的焦点。此前,环境保护部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
5日是《标准》征求意见的截止日,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目前正在对意见进行收集汇总。
公众申请PM2.5信息公开被官方拒绝
据财新网消息,12月4日-5日两天,北京再次出现连续浓雾天气。而最近一个多月中,北京市民更是明显感觉到阴霾天气密集出现。市民普遍不满气象和环保部门在此期间的信息公开程度,一位北京网友更是直接向官方申请PM2.5信息公开,但此举最终也未能驱开信息“浓雾”。
浓雾天气下的严重空气污染,使得公众要求公开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监测数据的呼声更加急迫。但在本次连续浓雾造访之前的12月2日,北京网友于平(新浪微博账号“奇异的恩典”)却接到《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
北京市环保局的书面回复称,因PM2.5尚未列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无法进行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于平对北京市环保局的这一做法表示不满,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提起行政复议或是诉讼。“我只是要数据,没有要来评价空气质量。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也评价不了,他们也不让我评价”。于平说。
2011年12月4日16时30分,北京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根据北京环保局空气质量日报,12月4日12时至12月5日12时,北京市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93,属轻度污染,但位于城区的不少监测站,如奥体中心、农展馆等地的监测结果为中度污染,而海淀北部新区、丰台区云岗达到中度重污染,房山区良乡达到重污染。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数据,12月4日晚19时,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0.437毫克/立方米,短时达到重度污染程度。
然而,从4日下午开始,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空气质量“twitter”账户所公布空气其质量指数一直处于300以上,达到“有毒害”(hazardous)级别。在19时,空气质量指数甚至一度超过了500的检测限值,显示为“超出了测量范围”(Beyond Index)。有网友热议,由于空气质量实在太糟糕,美国使馆的PM2.5检测仪“爆表了”。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专家表示,预计大雾天气从4日夜间到5日白天还将持续。在不利天气条件下,空气的高污染浓度还会维持。
北京市卫生局官方新浪微博12月4日发布消息提醒市民,指出雾霾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对健康有害,并建议市民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即使出门也希望您尽量戴口罩,以防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外出归来后,要立即把面部和裸露的肌肤清洗干净。”
怎样的环境标准?
据财新《中国改革》报道,这场争论之所以落脚到“空气质量标准”,在于中美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悬殊,民众感觉与官方数字迥异,正因此而起。
此前我国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将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收颗粒物PM10列入监测指标,却没有将危害更严重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列入监测和公示范围。于是,无论PM2.5在空气中的密度有多大,即使人们感觉雾霾浓,污染重,出行严重不便,空气质量评价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
在国际上,自美国1997年提出后,欧盟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国都逐渐将PM2.5列入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并进行强制性限制。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最新出版的《空气质量准则》更是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但依据我国2010年11月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PM2.5仅仅是作为参考的污染项目,并未被纳入强制性限制项目。
国际上对PM2.5最权威的研究,当属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六城市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的长期暴露与死亡率的上升有很强的相关性。
环保NGO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负责人冯永峰称,目前尚未可知环境保护部的最新标准何时正式出台,但长期以来,对城市的空气质量一直以优、良、轻微污染等来评价,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几年,提升环境检测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焦点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检测标准,有太多标准都过于宽松,并缺乏公众渴望检测的指标;二是检测要科学化和有说服力,即使长期只检测两三项指标,也不能只检测一两个点位,更不能把点位放到公园、上风口、水边等环境上好之地,应当布置足够多的网点,检测足够多的样本。
为何环保部会选择2016年这个节点?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杨朝霞博士表示,马上在全国普遍实施PM2.5标准,可能会遭到某些环境空气质量基础较差区域的强烈反对。按照新设定的PM2.5标准测算,全国八成城市空气质量会不达标。而北京市按照年均值来算,会超标1倍,按照日均值来算,可能会超标一半。
谁能决定环境标准?
在11月16日发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后,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中国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
专家们也都表示从政府部门到相关科研院所在技术上监测PM2.5根本不存在问题。
那么,更多民众想要知道的是,既然国际上早有此通用标准,中国也有成熟监测技术,为何PM2.5却迟迟不为民众所知,更难以作为标准推行,中国的环境标准究竟卡在了哪里?
“十一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以每年100项的速度递增,现行标准已达1300项。这些标准究竟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深有感触,他就曾经发起过一场对环境标准的质疑。2008年9月,国家环保部发出规定,“垃圾焚烧炉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米”。鉴于当时的背景,有人质疑这是为使处于纷争中的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合法化而量身定做的标准。
赵章元称,关于此标准,环保总局的文件最早是1000米,但后来降到 800米、700米,最后又降至300米。在该标准出台前几个月,有关部门曾专门召集过一次“国内知名专家研讨会”,有三四位专家当场提出不同意见,表示“要对百姓负责,不能用两个小时的会决定这么大的事情”,因此当时“300米”的建议并未得到认可。但此后,该标准却在个别人的活动下,环保部匆匆颁布。当时赵章元立即写了一篇质疑“300米标准”的报告给环保部,但是让他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回应。
目前,在中国,规定环境标准的法律主要有《标准化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然而,一直从事环保法律研究的杨朝霞表示,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显著的不足:没有对环境标准修订的启动情形(譬如当标准滞后、标准冲突)进行具体规定,不利于及时启动环境标准的修订程序;没有规定修订和清理环境标准的大致周期,导致一个标准执行多年;对公众参与重视不够,在标准的制修订程序中,公众能够参与的程序非常之少,基本上是由专家进行审议,然后由国务院法制办审批后即可通过;没有规定标准制定的后评估程序等。。
北京生物陶技术研究中心董事长、原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董良杰表示,国内的环保标准制订存在着不公开透明、国际共识互动太慢、政治性干扰太多、指数不科学等缺陷。他说,互动、质疑、修订,在美国的环保标准制定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程序,而且草案一定要经过公众评论和听证,全体民众都可参与。
中外资暗战百亿污染生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2011年11月1日起,我国出台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的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开始对PM2.5测定进行了规范。
据了解,不少试点监测城市多以“尚在科研”为由,暂时未有开放监测结果,但对新的空气监测设备的需求和采购正在蔓延扩大,环境监测仪器这一相对沉寂的行业,眼下正在国内形成新的“蓝海”。
有报告指出,位于河北的先河环保(300137.SZ)和外资企业赛默飞世尔这两家企业在该业务领域约占60%的市场份额。
在美国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关于监测数据的差异争论中,公众对于PM2.5的集中关注让国内最大空气监测设备供应商先河环保再一次“走红”。
12月5日,该公司证券事务代表王少军表示:“PM2.5是新增的一个指标,但对我们来说已是日常业务的一部分,作为灰霾监测的其中一项内容,其它还包括一氧化碳、臭氧、重金属等领域。”
PM2.5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无论短期或长期暴露,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王少军称,早前的空气监测多采用“三参数”方式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后来逐步加入指标,过渡到五参数,甚至七参数的新监测阶段。
先河环保曾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后推广使用。2011年前3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净利润达2684.7万元。
“监测行业比较新,是一个新的市场。随着这一新标准的落实推广,市场规模也会自然扩大,”王少军表示,“先河环保早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为目前空气监测领域国内最大的设备商,现在差不多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
中国新标准的推出,以及即将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自然也看在外资设备巨头的眼中。监测设备供应商赛默飞世尔成为先河环保之外,中国目前在空气监测设备领域最大的外资供应商。
该公司环境与过程仪器事业部商务总监周晓斌表示,随着新标准的增加,以及早前不少大中城市提前进行的科研性研究所需,已经有很多地区采购了赛默飞世尔PM2.5监测产品。“尽管市场规模很难确定,但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环境监测点,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城镇人口的增多,到2016年还会增设,结合媒体所报道30万元及以上一台仪器的价格,仅此推测就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周晓斌表示。
12月5日,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指出,以PM2.5检测设备为例,目前非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应该超过70%。国内供应商的优势在于价格,国外供应商的优势在于质量。在设备采购上,政府采购通常会倾向于国内企业,而大型企业采购很少考虑国内企业。
盘雨宏称,另一大监测市场则是污染企业,这部分市场远比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的需求量要大得多,因此,由PM2.5引发的环境监测市场设备需求量将首先在政府采购上凸显,后续将逐渐扩大到在线监测体系,监测设备的市场增速将会超过20%。
“我们其他的气体监测仪器在中国都有生产,PM2.5的目前还主要进口,现在有这个打算,引进在国内生产。”周晓斌表示。
300亿/年的市场规模
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10年,我国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行业销售收入达90亿元,2011年上半年,销售规模近50亿元,由于环境监测设备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下半年占销售收入比重更重,预计2011年全年,环境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将达130亿元左右。
未来5年,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预计至少在30%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但目前,除去先河环保和赛默飞世尔,国内其它提供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的生产企业仅十多家,有多少本土企业能分享这场盛宴尚未可知。
王少军坦言:“我们国内不少地区,尤其是南方省市,选用国外产品的很多,在大气监测领域坦白说,国外的技术更加成熟,国内不少厂家多是处在代理阶段。”
对于外资供应商来说,拥有国际通行的认证,亦是其竞争力优势的体现。周晓斌称,赛默飞世尔包括PM2.5监测仪器在内的设备,都拥有美国环保局(EPA)的认证。
“这是国际上认可最多的一项认证,国内厂商目前在EPA网上还很难见到,”他表示,“而且我们在连续监测值的稳定性上也有独到专利技术,可保证数据的长期可靠。”
盘雨宏指出,尽管国产设备渗透率现在迅速提高,但是行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以低档产品居多,功能单一,故障率高,附加值低,在品种和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使用时还存在监测频次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行业内企业则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低,科研水平能力有限,缺乏上升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