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调配者
“如果还在国内,再大本事我也做不出较高的净利率。因为,竞争太激烈了。”中信建设的海外营收占比逐年增加,目前已到95%以上的高位,洪波认为,出海是中信建设拥有高净利的一大原因。
但拿下海外市场的高价大单,只是中信建设能盈利的基础。如果有数万、数十万员工加以稀释,中信建设很难获得两位数的净利率,尤其是在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上中国工人的月薪已经涨至1000-1500美元的当下,很多中国基建企业丧失了过去倚重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这似乎并未带给中信建设太大的冲击。K.K工地上的1万余名中国工人并非中信建设的员工,他们是中信承建联合体即中国铁建(601186,股吧)、中国中铁(601390,股吧)等公司的员工。所以袁绍斌感慨埃及劳工的月薪之便宜时(200美元)说,“我们争取还是让合作伙伴一块儿走出去,不过中国企业逐步使用其他劳动力资源,这样可能会有好处。”
不光只有承建联合体。历次海外项目中,以中信建设为核心,洪波联合了国内诸合作伙伴形成了中信农业联合体、中信设计联合体等公司,组成了“独特的联合舰队集群”。
中信建设企业文化总监李才元(博客,微博)向《英才》记者着重强调了舰队里的共赢关系,“这并非简单的总包与分包关系,我们是兄弟连,参与我们的项目时他们也获取了比同类项目高得多的利润”。
虽然中信建设未就此向《英才》记者提供具体数据,但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信建设,与传统基建企业相比,中信建设本身并不以劳动力为竞争优势、以施工承包为主要业务,而在项目管理、设计、采购、运维、融资等高附加值环节进行突破。“国内没人能为业主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条龙服务,那就让我们来。”
中信建设试图以资源调配者的身份进阶为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厂商。洪波对《英才》记者回忆,此前制约中信建设走传统重资产化发展道路的人力稀少,这反而成为中信建设的主要优势之一。
“其实建筑企业都知道怎么转型,怎么发展,但从底部蹦到最高,下面的几十万员工怎么安排?”洪波说。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中信建设的在编员工数也不到800人。
现在,洪波希望在核心产业环节的薄弱之处通过并购来补强中信建设。比如针对设计短板,“适当的时候,我们会收购中国一些比较有实力的设计院,再通过中信建设的国际大项目持续完善EPC的综合能力。”
为确保资源的聚焦,袁绍斌说中信建设现在只承接合同额超过5亿美元的项目,“我们人数太少,分散在太多项目上会降低工程质量。一两亿美元的项目如果还散在好几个国家里头,我们没有兴趣。”
如何挑选海外市场?基于种种因素,眼下中资基建企业几乎没有进入欧美日等国市场的可能,只剩下了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的亚非拉国家。
洪波最常去的国家是安哥拉、委内瑞拉,实际上,中信建设目前约60%的业务是来自这两个国家。洪波认为,应首看业主国与中国的战略互动级别。
追逐国家战略并非意味着依靠中国ZF,“很多中国公司都竞争有些国家援助性质的中国贷款工程,我们不是。我们会帮助客户融资,但是市场化的。”袁绍斌对《英才》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