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6-12-29 07:23:00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6-12-29 1:09:00的发言:

那我就说吧,在没有《批判效用论》之前,我知道如下:

另外,其实主流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方法,变相的,就是一种试错法,也是能够计算出真实的理论价格来的:

首先,要恢复直观的真实的供给概念----用于出卖的货物总数量,和直观的真实的需求概念-----用于购买的货币总数量,

其次,找出上述总量之间的内部具体构成,

第三,找出均衡价格-------能尽量使一定规模与构成的供求双方实现出清的那个价格。

而上述的数学工作等工作,对主流经济学来说是简单的事情吧。

之后,突然想起来说了这些:

效用理论的效用----主流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在主流经济学里的效用------是有主要的4点吧:1、画出所谓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让它们相交。2、提供潜在的价值论基础,或替代物。3、在传播上,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心理。4、利于构建理论体系(但据说有人认为此部分与其他的一些部分是逻辑上脱节的)。

不过上面的话,有的是我看过的张建平等人说的,是他们说的,不是我说的。

所谓“主流经济学的效用函数的四点理论基础”,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不知道提出这几个基础的人是否能了解什么是预期效用函数,什么叫做完全理性,什么叫做贝叶斯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7:5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12-28 22:23:00的发言:

假设以上成立(虚拟语气)。

就请你说说什么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错误”?什么是“许多正确的理论和贡献”?

你有没有理解“那些大师思想的(如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能力”呢?这种能力是什么呢?可否举个例子?(我们应该假设你有吧,如果没有,怎么知道别人缺乏这种能力呢?——无须卷入庄子的“子非鱼”之争吧?)

关于西方经济思想中的错误以及萨氏的误解,我已经说的够多的了,你看看网上我的文章,如有疑义,尽管指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9 7:55: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8:00:00
那些认为用了一些高等数学,就是高级经济学的国人,太肤浅了,要记住你们的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教诲,那不过是垃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8:39: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6-12-28 15:06:00的发言:

看你的表述意思,是总效用的概念,而我理解的边际效用是指单个物品的效用,就如你举的例子来说,如果他每消费一个就递减2,那么这个物品的边际效用最大是10,最小是2。如果消费了三个后,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就是4了,而不是4+2。

这就是说,当你消费到第三各后,那么对第4各物品来说,也只有4的效用了。当然,如果你再消费掉一个,剩下的边际效用就是2。

那就是表述问题了,第四个的4,与第五个的2能叫“尚未满足的剩余效用”吗?这不是消费下一个给总效用的增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8:58: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12-29 8:39:00的发言:

那就是表述问题了,第四个的4,与第五个的2能叫“尚未满足的剩余效用”吗?这不是消费下一个给总效用的增量吗?

还是一个理解角度的问题,增量,是指在连续满足过程中的增加量。如果,他连续将5个物品都消费掉,那么你可以说他每消费一个物品的增量就是单个物品的边际效用,而如果他现在就消费了3个后,不再消费第4个了,那么该物品的边际效用是多少呢?就是那第4个的边际效用,一般我们对价格边际效用的理解就是指那个还未消费的(或未满足的那个最大的效用,或者是已经满足过的最后一个之后的那个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所以,边际效用的概念就是指对物品已经满足和还未满足之间的那个物品的效用值。这样说不知能不能表达的更清楚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9:12:00
“已经满足过的最后一个之后的那个物品的效用”=下一个待消费物品的效用。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9:13:00

很想听听其他人对效用和边际效用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徐老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这里谈的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希望大家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9:15: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12-29 9:12:00的发言:
“已经满足过的最后一个之后的那个物品的效用”=下一个待消费物品的效用。同意。

就是这个意思,下一个待消费物品的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09:19:00
就是在已满足和未满足之间的效用,所以被称为边际。我更倾向于用“现有单位效用”的概念来表达更好些。不知你觉得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1:34: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6-12-29 7:15:00的发言:

萨缪尔森主要就是教科书编写者,请问你对他了解多少?恐怕你对他的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他编的《经济学》教材上面,萨缪而森的博士论文《经济分析基础》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大影响。其他的众多论文也不需要说了,金融上的“有效市场理论”也有萨缪尔森的贡献,至于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方面的成就更是不计其数。他的弟子斯蒂格里茨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信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另外一个弟子默顿是金融专家。对于这个“早就有人说过”中的人,本人真是佩服,中国大陆好像暂时我还没发现有资格这么说的。


兄弟信口开河,不值得一批。说错了话,向老兄道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1:38: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6-12-29 7:23:00的发言:

所谓“主流经济学的效用函数的四点理论基础”,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不知道提出这几个基础的人是否能了解什么是预期效用函数,什么叫做完全理性,什么叫做贝叶斯学习?

兄弟的编造,老兄自然第一次看到。预期效用函数,可能就是对效用函数的预测与期望吧?完全理性,就是彻底理性!什么叫做贝叶斯学习?我不知道,这是个外国人的名字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2:29: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6-12-29 9:13:00的发言:

很想听听其他人对效用和边际效用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徐老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这里谈的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希望大家讨论。

老兄要我说,我知道什么就得说什么,关于效用,是有好多种定义吧,不过我想,精细的定义往往并不重要,语言上的推敲也往往可以省略,兄弟是说,我们可以直观的模糊的把握它,这有点相当于概率射击,同样能打中的,又象我们吃一碗米饭,我们吃掉了,饱了,但是,没有人会知道那米饭的具体状态。假若直观模糊的去把握,我们可以说效用就是我们使用物品时候产生的效果、作用,甚至干脆就说,我们吃了米饭,感觉挺舒服,也不饿了,我们就说米饭有效用了。反正,既然我们需要某物品,那它对我们自己就是有用的。我们认为:我们需要使用它,使用了之后有效,我们需要这效果,因此,我们就说它有效用。

事情都有个界限有个范围,这个界限范围就是边际,例如馒头皮儿,例如零点。假若事情有发展,则边际自然同时也变动,并且往往明显的表现在边际上,例如馒头更大了,就是皮儿更大了。例如小孩子长高了,我们不说他小时候50公分,去年182公分,现在185公分,而往往是说,这孩子比去年又高了3公分了。例如2个小孩子比身高,也是只比个头,我们都是看谁的头高。

效用就是有用,边际就是比较、连续比较,边际效用就是对整体效用变化前后的两相比较。边际效用是从属于效用的,是为了简便说明效用整体的变化。

上面是一般性的效用概念问题。下面说说经济学里面的效用问题:

经济学当中有效用论,并且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派那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效用论。无论是什么效用论,不管是什么效用论,也不管其有什么表现形式,笼统而言,效用论能起什么作用呢?这需要思考一下吧。

例如说,效用能说明价格吗?能,也不能吧。其能,就不用说了。说其不能,是说,效用能引起供求,就是说,人类为什么去供给、去需求呢?人类生产物品、怀揣货币去干什么呢?为了得到效用,为了满足,为了生活。因此说,需要--效用--满足,是供求产生的心理原因,是动机问题。

作为心理原因,作为动机问题,是否等同于生产呢(对货物、货币的生产,是货物货币的来源过程)?当然不等同。

当有了货物、货币之后,再到了人们的手中,又出现了供求-----交换过程。那么,作为心理原因、动机问题,效用等同于供求----交换过程吗?也不等同。

供求---交换过程的完成,就实现了交易,出现了价格------交易双方的交易量,显然,效用也不等同于价格。

继续来说的话,我们还可以把需要---效用----满足,故意定义为消费过程。那么,消费过程是否等同于生产、分配、供求交换过程呢?当然也不等同。

上面说到了不等同。不等同,意味着有某些巨大差异。

以上,是尽量作出客观的表述,意图表述出某种事实。

当我们肯定了上述事实,且肯定了某些巨大差异之后,我们先记着这个事实、差异,先放到一边,接着去看看效用能表示成什么,是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不管表示成什么数量关系,所谓效用,要么表示成主观的数量关系,要么表示成客观的数量关系。客观的数量关系,其实往往还是要回归到供求数量关系上面,也就是货物的数量、货币的数量,进而来说,效用概念就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货物数量货币数量。主观的数量关系呢?是个难题。

有了这个难题,再先放到一边去。

我们看看,效用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观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主客观的东西?

效用是主观感受吗?假定回答是。那么,效用因什么引起?因为吃米饭。吃米饭。。不考虑吃饭的主体方面,那么,就是跟米饭的质量数量有关了?是。那么,这还是要归结为主客观的东西,且归结到供求数量关系上去了。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

1、关于效用,往往还是归结到货物货币数量关系上面去了。不这样,不好办啊。

2、但是,一归结到货物货币数量关系上去了,我们又想到前面的一个结论了:效用不等同于供求关系。或者说,效用与货物货币数量这2方面,是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事情。

综合上述1、2,结论就是:效用这个概念,很可能多余,如果其存在,其作用也往往相当于动机2字。换句话说,不使用效用一词,我们仍旧可以做相关分析,我们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不会受到影响的。

假若是受到影响了呢?那有可能,是违反了上面的分析结论了。假若上面的分析结论确切,则这种违反就不确切了。

不好意思啊老兄,兄弟语文相对来说好一些,就做了这些解词,算是完成了老兄给的作业了。

其实兄弟觉着,对具体的经济学观点,还是需要具体的分析的。上面是泛泛而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9 12:30: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6:53:00
第三章 效用论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
商品的能力,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基数,序数,能否加总,能否比较.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基数效用普遍接受.
20世纪30年代以后,序数效用被常用.
三,序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概述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假设:基数效用,可计量,连续,可导.
边际: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量.英语是Marginal, 表示为MU.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MU=
P71,表3-1,效用表,图3-1,总,边际效用曲线,看曲线的趋势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消费量不变,某种商品消费量增加,消费者连续增加每一消费单位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2,货币的边际效用
3,消费者均衡:有限收入,组合消费,总效用最大.
均衡条件:(限制条件,均衡条件)P73
4,需求曲线的推导
商品的需求价格: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它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推导:均衡条件:MU/P=λ
MU递减, λ不变,P只有同比例递减.
图示P77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额.图示P78,

用公式表示为: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
一,关于偏好的假定
1,偏好:爱好,喜好(preference)
2,三个假定:完全性(完备性),可传递性(一致性),非饱合性(好东西多了好)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无差异曲线:偏好相同的商品组合点集.
两种商品,简化了,二维坐标,图示P81
2,效用函数:U=f(X1,X2)
3,无差异曲线的三个特征:
(1),函数连续,曲线无数条,越远越高
(2),任何两条线不会相交
(3),凸向原点(右下倾斜,斜率为负且绝对值递减,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1,概念:MRS12=-ΔX2/ Δ X1
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极限,导数形式
几何意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效用不变,一种商品消费增加,要放弃更少的另一种商品.
分析:它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实质一样.
四,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1,完全替代:直线,斜率不变,替代率不变
2,完全互补:固定比例同时消费,直角,一个水平, 0替代率,一个垂直,无穷替代率.
第三节 预算线
一,含义
收入和价格给定,全部收入能买的商品组合.
预算等式:P1X1+P2X2=I
二,预算线的变动
1,P1和P2不变,收入I变,线平移,斜率不变.
2,P1/P2不变,收入I不变,线平移,斜率不变.
3,收入I不变,P1或P2中有一个变,线摆动
4,I,P1,P2同比例同向变,线不变.
图P87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最优购买两条件
1,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2,钱花完
消费者均衡图示P89

二,均衡条件
从均衡图知,均衡点E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二者的绝对值分别是边际替代率MRS12和商品价格比值P1/P2,故有:
MRS12=P1/P2,此即消费者均衡条件.
MU1/P1=MU2/P2=λ
基数(边际)分析与序数无差异分析实质相同.
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
偏好,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均不变,只有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均衡点的轨迹.
图P92
二,需求曲线
由价格--消费曲线导出需求曲线,P92图示
需求曲线右下倾斜,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化.
三,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
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变化时均衡点的轨迹.
即其他不变,收入变,预算线平移,均衡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
正常品:收入--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收入与消费量同向变化.
劣等品:收入—消费曲线向后弯曲,即在一定收入水平后消费量与收入反向变化.
四,恩格尔曲线
表示消费量与收入的函数关系,即X=f(I)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
第六节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一,二者的含义
1,收入效应:价格变化,实际收入变化,商品需求量变化.
2,替代效应:某商品价格变化,价格相对变化,商品需求量变动.
二,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P97图示
补偿预算线:假设的分析工具,假设货币增减,目的是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它平行于预算线且与无差异曲线相切.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三,正常品与低档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正常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同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低档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向变动.所有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都成反向变动.
四,低档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P100图示
低档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向变动,一正一负,一般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即总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故其需求曲线是右下倾斜.

五,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英国人吉芬发现,灾荒时土豆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化.
P101图示
吉芬品是特殊的低档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动,这与低档品相同,所不同的是,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与价格成同向变动.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动.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所有单个消费者的需求量的加总就构成了市场的需求量,即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加总后就得到了市场的需求曲线.
P103图示
市场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进一步推导: MU1*ΔX1 = MU2 *Δ X2 ,
第八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不确定性
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导致经济行为者不能事先确定某种决策的结果.
二,不确定性和彩票
风险:知道可能的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的不确定情况.
彩票:L=[p,W1,W2]
三,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1,期望效用:
E{U[p,W1,W2]}=pU(W1)+(1-p)U(W2)
2,期望值的效用
U[pW1+(1-p)W2]
四,消费者的风险态度
1,风险回避者:确定性效用大于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U[pW1+(1-p)W2]>pU(W1)+(1-p)U(W2)
2,风险爱好者:确定性效用小于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U[pW1+(1-p)W2]3,风险中立者:确定性效用等于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U[pW1+(1-p)W2]=pU(W1)+(1-p)U(W2)
图P107,风险回避者的效用函数
五,降低风险的方法
1,多样化
投资决策要选择相关性小的项目,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蓝子里.
2,购买保险
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虽然投保后财产的期望值没变,但消除了风险,收益稳定.
3,获取更多的信息
因为完全信息时不存在不确定性,所以要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但获取信息要支付成本,信息的价值等于完全信息决策与不完全信息决策所得期望收益的差额.
第九节 结束语
一,基数效用论的三大缺陷
1,效用主观,难以衡量.
2,不同的人效用不可比.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能被证明.
二,序数效用论的缺陷
1,形式上改变了,实质上相同
2,不同类别的欲望,难有相应的商品替代.
3,消费者难以对多种商品组合加以判断.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不能保证.
5,价格不进入序数论的效用函数,但违背事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6:54:00
价格理论快要失传了

作者:张五常

1999.10.13

  经济学的发展在走下坡!十多年前我就这样说。当时持这观点的有布坎南(J.Buchanan)、高斯(R.A.Coase)、雅伦(W.R.Allen)等人;不肯定的有巴赛尔(Y.Barzel)、艾智仁(A.A.Alchian);认为后生可畏的有赫舒拉发(J.Hirshleifer)。今天,这些人都一致同意“走下坡”这个说法。
  但为什么经济学会走下坡呢?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有一致的答案了。高斯认为今天的后起之秀多用数学,以致没有内容。佛利民也认为数学是用得太过分。艾智仁及巴赛尔认为博弈理论过于普及,而这理论其实有没有可取之处还不知道。贝加(G.Becker)、H.Demsetz等人则认为博弈理论是走错了路,是不应该鼓励的。
  上述对经济学发展起码有所保留或摇头叹息的人中,最年轻的是我,而我是六十三岁了。那是说,老一辈的与年轻一辈的,对经济学的看法截然不同。这个现象可能是经济学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最近在西雅图与巴赛尔相聚,谈到经济学的发展,我对他说经济学走下坡,可能不是因为数学用得太多,而是后一辈的似乎不懂价格理论。他想了一阵,同意了。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一个从事经济研究的人,什么其他理论都可以不懂,但不能不懂价格理论。另一方面,只要你能对价格理论(是指Price Theory,不是指Microeconomics)掌握得通透,其他的任何理论都可以变化出来。
  今天经济学研究院的必需读物,与四十年前的完全两样。古典经济学的论着,我作学生时必读的有史密斯、李嘉图及米尔的三本巨着。今天的学生,读过此三书的机会是零。古典经济学完全没有数学,而错漏的地方颇多。但这些论着是为真实世界而下笔,对经济问题的处理有一套不可忽略的办法,是价格理论的出发点。漠视了这些前贤之见,处理经济问题就会脱离现实了。
  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我作学生时必读的有Marshall、Wicksteed、Fisher、Knight、Robinson等人的作品,而今天的研究生,读过的机会是近于零。这些读物,虽然比较旧而错的地方有的是,但提供了价格理论的架构基础。可能我有点老糊涂,但我就是不明白,若没有拜读过马歇尔(Marshall),怎可以知道价格理论的本质?
  几年前我问过几个专于金融财务学的年青学者,有没有读过费沙(I.Fisher)的《利息理论》。他们都说没有,因为是过时了。胡说八道!这些后起之秀本领再大,也不可能有费沙十分之一的功力。今天不能,永远也不能!(费沙名着的第一段只有一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
  转谈我这一辈的“新”的价格理论吧。高手如佛利民、史德拉、艾智仁等的论着,作学生时我不仅读过,而他们书中的每一条问题我都了如指掌。今天的年青经济学者,对这些大师的价格理论作品大都不大了了。几年前遇到一位很有天分的中国年青经济学者,在英国的一间名大学拿得博士的。我问他有没有读过佛利民的《价格理论》一书,他说没有,因为是过时了!没有读过佛老该书的第五章多次,怎可以知道成本与竞争的关系呢?当然,你可以无师自通,自己发明,但何必自创人家已经说过的?虚心地拜读,读之再三,不是会节省很多时间吗?
  其实,价格理论开始失传,我早应在十多年前就察觉到。那时替香港中学的高级会考出经济试题,我问:什么是价格?(What is price?)中学教师及同事们无不哗然,认为我不应该那样问。可能他们认为我问得太浅吧,但今天的经济学博士大部分应该答不出来。这个“浅”题目是艾智仁三十多年前出博士试题时常问的,我当时只答一句就过了关:价格是消费者在边际上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
  在加大考博士口试时,赫舒拉发问:为什么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我答:因为人的行为就是那样。赫氏当时是考理论的代表人,听到我那样答了一句,道:你在理论上下过功夫,我不用再问了。这一问一答后来在加大传为佳话。
  有实用性的价格理论,永远都是那样“浅”。问得浅,答得也浅,困难就是要明白重点所在,而这个“明白”是要花很长的时日才可以掌握到的。
  当年老师雅伦对我说:世界很复杂;后来老友佛利民对我说:世界很简单。这二者看来是各走极端的看法,其实是同一回事。雅老是说复杂的世事,不容易解释;佛老是说若有可取的解释,必定是简单不过。这二者加起来是说,复杂的世界以复杂的理论解释,其成功机会近于零;复杂的世界是要以简单的理论才有机会解释的。
  价格理论之所以是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是因为一旦掌握得通透,简单之极。问题是这“通透”来得不易:概念要懂得透,重点要拿得准,引用时要来得活。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然后再回到深,又再到浅。我自己来来回回几次后,三十年来就只懂得用浅的,而忘记了深的或复杂的了。
  今天经济学的后起之秀所写的文章,我一看其理论就觉得复杂无比,不想再读下去。这使我意识到,价格理论快要失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6:55:00

论商品价格的决定和市场均衡

吴杰

【编 者 按】吴杰同志写的《论商品价格的决定和市场均衡》一文,在批判地吸收了经济学说史上各种学派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提出了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效用和货币多元素共同决定的,以及市场均衡是一种在商品单位价格临界点上的相对均衡的观点;同时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计算分析方法。建立了商品价格和市场均衡的数学模型。在理论研究上有新意,对经济实践也有参考价值。由于该文运用的数学理论、公式和计算太多,也较复杂。为了向读者介绍该文的主要观点,我们只将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作为一家之言,在本刊发表。

【正 文】

一、理论背景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形态的社会财富在市场交换过程中,被所有参予交换的财富的主体人共同接受的财富“量”的表现形式。商品作为一种在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特殊的社会财富形态,它具有内在的多种量的存在形式,包括价值量和物质量、以及由价值量和物质量在效用关系下诱导出来的效用量、效用等级量以及不同的度量意义。但是,商品的多种量的形式必须转为一种统一的尺度度量的对象。只有这种统一的对象,才能使商品转化为等价物,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交换。这种使商品内在多因素转化为统一量的名称的东西就是——价格,是由商品的量的信息载体——货币——诱导出来的一种关于商品量的信息符号。由此可见,商品价格怎样决定是经济学中综合性极强、关系极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商品内部各种经济因素相互关系的高度抽象,同时也是商品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因素包括需求、消费、货币等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总体表现。但是至今为止,经济学对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的理解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和使大多数人共同承认的合理认识,而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主要的经济学派有认为市场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唯一决定的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市场商品价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边际效用的理论,以及认为其他因素均是由市场自行调节的稳定因素,只有货币的影响力,其中主要是货币数量才是决定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的货币主义理论。长期以来,这三种经济理论在理解商品价格的问题上自为体系、互不承认、分歧甚多,而关键的分歧是决定商品的价格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在商品价格产生的过程中,影响商品价格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和外因发生的作用又各不相同。因此,人们要揭示商品价格产生的奥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影响商品的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是怎样发生影响作用的。实际上,无论是劳动价值理论、还是边际效用理论在价格决定问题上都有合理的认识,同时也有片面性和严重的误解。其中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值在商品内部的诸因素中充当等价要素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它否定效用因素的内在和必然的影响作用,以及忽略了货币供应量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作用则是片面和错误的。边际效用论在讨论效用因素的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作用上有较大的贡献,但是它否定价值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忽略了货币数量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则是片面和错误的,此外它在效用理论认识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上也有许多明显的错误。最后,货币主义对货币数量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各种认识有正确的一面,但是如果认为这种影响力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否认价值和效用因素才是导致价格形成的本质原因,则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此,在批判地吸取上述三个理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合理的理论成分,其中包括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效用、货币等多因素共同决定,价格复合函数关系上存在单价临界点,单价在临界点上、下存在反向运动等观点,就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较为完善的价格决定理论,即由商品的价值量、物质量、效用量、效用等级、价值系数、货币供应量共同决定商品价格的经济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数学理论模型。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讨论出许多新的经济定理,消除各种广泛流传的错误影响。

二、理论贡献和意义

本文通过运用近代数学理论包括集合论、群论、k代数的方法、 原理和相应概念,在进行严格的分析,推导和证明的基础上,对财富各种基本经济要素,包括人的需求、有用物、价值基、效用基、价值系数、效用等级、货币空间、价格等的内在构成和量运算及其各种经济要素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从而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获得了如下成果:

(一)提出和证明了一些新的经济理论观点。

本文在理论上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1 )对财富的概念作出了系统和严格的定义;(2)提出了由效用、价值、 货币多因素共同构成的价格复合连续函数,以及相应的经济定理;(3 )证明了市场商品交换过程中在商品单位价格临界点上的市场均衡和财富优化结构的存在。以上这些观点的提出,揭示了财富内部各种经济因素的构成和复杂关系的奥秘,证明了财富量的可计量性、等价性和交换性,以及市场具有在价格波动中的均衡和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生产更高效用等级的产品过程中消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并趋向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等重要的理论结果,推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回顾经济学说史,在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上,理解最深刻、最全面和接近于问题解决的经济学派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学派认识到商品具有效用和价值两种不同的内在要素,认为其中价值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即效用的商品之间存在等价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商品的价格的根本因素。应该说劳动价值学派的上述观点有正确的一面,商品的劳动价值因素确实是影响价格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但是劳动价值学派在价格决定的认识上仍存在严重的错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没有意识到价格作为价值量、效用量、价值系数、效用等级、 货币的复合的连续函数,以及上述各因素之间有特定的“序”的关系和效用量和效用等级是有界集,因此,它具有经济定理一至五所述的许多特殊性质。(2)忽略了货币作为财富的信息符号, 在影响财富的信息量——价格——变化的必然作用,只是消极地认为货币具有储备功能,是会自动调节自己在市场上的供应量的合理性,即货币的供应量将自行调节,以保证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线性函数。而没有意识到货币的供应对资本信用,以及更进一步的资本信用对资本流通速度和流向影响,和这种影响反过来对财富生产和价格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劳动价值学派解释价值决定价格的定义时,将价值因素误解为终极的唯一因素,不能合理解释商品的价格结构会经常随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同时更看不到商品价格随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原因,即当商品的价值量和物质量与效用量和效用等级函数发生变化时,商品的单位价格必然发生变化的原因。特别是价值唯一决定价格的观点的进一步推论,导致关于利润的来源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触发商品经济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因此得出结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社会必然会存在越来越多的剩余商品,而与生产力的水平不相适应。这种看法显然与现实的历史进程的事实是不符合的。

效用学派注意到了劳动价值学派的缺陷,但是它却没有在继承劳动价值学派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去提出更科学和合理的解释,相反,只是停留在一些表象的分析中去讨论价格决定的问题。一方面它们试图完全抛开价值因素的影响去讨论商品价格决定的问题,提出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这种观点由于无法在完全不可替代的商品之间找到等价关系,以及在对商品效用量的计量用边际效用的观点来理解时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因此在讨论商品的效用量决定价格的问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正因为如此,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一种调和折中的价格决定理论,一方面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成本加合理利润决定,另一方面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定律去解释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商品价格波动问题。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明显的:(1)存在价格决定价格的悖论, 因为商品的成本是由商品的价格决定的,所以如果说商品的价格由成本决定,等于说商品的价格由以前的商品的价格决定,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2)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小幅度地影响商品的价格,不会根本地影响社会商品价格构成基础,例如在一般市场条件下,一杯水或一斤米的价格与一部汽车的价格比不会因为供求变化因素而发生根本的改变。因为在生产力构成没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水和米的价值与汽车的价值比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所以不能用供求变化解释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构成的根本原因。

货币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均衡的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的数量。即:

mv

  • p=───────

    t

  • 其中p代表价格,m代表货币数量,v
  • 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t
  • 代表交易量,由于v
  • 和t
  • 均被假设为是常量,因此,上式则可简单地看作为物价等于货币数量。货币主义的这种观点不仅与古典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货币的数量只是财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货币需求量的产物的观点截然对立,同时,也与本文中所持的观点,即货币供应量只是影响价格产生的多个因素之一,是价格复合函数中的一个中间变量的观点有所区别。事实上,货币作为财富的信息载体,它是一种与财富内在因素——价值和效用——相对立的外部因素,一方面它的存在依赖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可以对价格的形成和财富的生产或流通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货币主义的错误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方面,不能从货币的存在去作为解释价格存在的根本原因,正如不能将镜子的存在作为解释影像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样,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另一方面,在同样的错误上,新旧货币主义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对于现代西方各货币主义流派来说,他们错误的表现形式是忽略了除货币因素之外的其他经济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影响作用。因此,仅就货币因素会影响价格形成这一观点而说,现代货币主义者和新货币主义者们的观点有正确的一面。因为在非金本位制下,纸币不是纸币,它既没有效用,也没有价值。它是一种单纯的财富的信息载体,就象一面镜子一样,只是反映它的对象物的影子。在这时,当镜子是放大镜和缩小镜等不同的情形下,对象物的影像会发生不同的相应变化,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形成。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同样的观点在古典的货币主义者那里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纸币是黄金的直接代表,纸币的发行数量由黄金储备量决定,而黄金本身是一种商品,具有它的价值和效用(包括在人类物质生活中的效用和作为货币职能的效用)。因此,纸币也成为了一种有自身价格的特殊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黄金的自身价格低于它法定的与纸币兑换率表示的价格时,黄金就会就会因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流入市场的数量;反之,黄金的价格如高于与纸币兑换率表示的价格时,人们就会用纸币去兑换黄金,将黄金退还纸币发行当局,使市场中充当货币职能的黄金数量减少。在这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一种由黄金与纸币之间的兑换比例调节的量。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会在这种自动调节的量中与黄金以及相应的纸币之间保持一种直接的不会因为货币数量变化而改变的符合市场机制的比例关系,即所谓的价格等价的关系。显然,在这时,商品的价格不会受到货币数量的影响,正如平光镜上的影子的大小由原像决定,而不受镜子影响一样。

    在本文中,我们既注意到价值学派、效用学派和货币主义在价格理论上的贡献,也注意到他们的缺陷,同时更从一个新的基础,即效用、价值、货币因素共同影响商品价格的形成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了商品形态的社会财富与价格之间的必然关系,使经济学在价格决定理论上进了一大步。

    其次,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财富优化和市场均衡问题也是经济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经济学说史上,市场均衡问题的讨论是证明商品交换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种数理证明的重要工作。目前在世界上的主流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的总体均衡理论一直是沿袭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思想方法。这种理论是对由劳动价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进一步推论产生各种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但是在市场均衡问题的讨论上,一般均衡论的基础理论是片面的边际效用论,在价格决定问题上,甚至连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中合理的成分也抛弃了。因此,当它在进一步讨论更复杂和综合性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常常或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者因为界条件太强而失去讨论的一般意义。例如在讨论市场一般均衡问题时,仅将效用函数和偏好作为确定财富量的“序”的关系的因素,并据此去讨论财富主人在交换过程中达到的“最优”,即一般均衡,虽然证明了均衡的存在,但是这种讨论因为其建立在许多强条件下,包括:(1 )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均是一个常量,因而不会对价格的变化发生影响;(2 )市场交换之前已有一个外生的价格系统;(3 )每个主体人事前拥有一份被赋予价格的商品;(4)在同一时刻进行商品交易;(5)要有充分的自由竞争,即不能受垄断或其他因素影响,等等。因而使讨论与现实脱离太远,变成一种纯数学的游戏,失去了经济理论的意义。因为市场均衡从来是在商品与货币之间价格等价交换的均衡,没有合理的价格决定理论,或者撇开价格决定的过程去讨论一般的市场均衡,是将讨论的本质内容抛弃了,这种讨论当然没有意义。其实早在古典经济学的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那里,人们已经讨论了任意供求关系下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在特定的价值系统下,市场怎样通过价格波动调节市场的相对均衡的问题,并获得了不少合理的结论。但是一般均衡论否认或忽略价值和货币对价格决定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效用因素在价格决定上的作用,以及将讨论建立在许多假设的强条件上去讨论绝对和唯一的均衡,认为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是由外部因素如垄断或信息不充分等引起的,而与商品效用因素和价值因素的构成和量的比例等市场内部因素无关。这种观点的片面性使得一般均衡论在解释市场经常存在剩余商品和经济危机的现象时受到广泛的质疑。

    本文在讨论市场均衡问题时,引进了新的财富概念和货币因素,通过讨论在财富实体与货币的相关关系下产生的价格系统p 去进一步讨论财富实体上的等价类d[,a]和等价类集合q上的序结构,并在这一基础上讨论财富在市场交换下的优化和在单价临界点上的均衡问题,既证明了在没有外生给定价格系统,存在货币供应变量影响和商品供求量的变化的弱条件下的市场在单价临界点上均衡的存在,同时,又合理地解释了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虽然价值不会增加,但是财富的效用量和效用等级会增加的原因,使理论在财富优化和市场均衡问题上的认识更全面和扎实。

    (二)为计算机和系统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合理的数理基础。

    在现代经济领域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导致人类商业活动中存在大量盲目决策和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检验理论的实验手段。在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领域,由于具备各种实验手段,可以将各种理论成果通过实验手段证明其合理性之后才付诸实践,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失误。由于讨论的对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等原因,要建立这样的实验室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建立合理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实验的手段是经济科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人类在经济实践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建立有实用价值的经济仿真模型虽非易事,但也有一定的条件。首先从现代计算机硬件技术和信息收集统计手段来说,建立一个将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作为模拟对象的经济仿真系统是完全可能的。目前的世界性的计算机气象预报系统就是一个明显的范例。此外,对于现代仿真技术来说,要建立每一个社会具体经济单位例如某一工厂、商店、银行等的内部的经济活动的仿真系统也并非难事。最后,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仿真系统的投资规模要比气象预报系统大成千上万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充分重视,意识到这种投资可能只是人类经济实践上的失误导致的损失的万分之一,那么,再困难也要进行这一投资也就不言而喻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认为要建立经济仿真模型的真正困难在于对经济系统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关联系的合理的理论认识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些相应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商品交换市场,资本流通市场,金融交易市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国家宏观管理系统如财政、税收、中央银行等。本文所讨论问题,正是上述的最主要商品交换市场的数学模型的最基本的部分。从理论上说,只要有合理的数学模型,建立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因此,本文中所解决的这些理论问题,意味着商品交换市场经济行为有了一个作为基础的完整和系统的数学模型,就可以构造整个商业社会系统的社会经济仿真模型。作者本人正是在以上全部数学模型体系构造完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具有35万个方程的,讨论了20个行业、20个股东集团、53个经济或政府管理部门单位的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巨型社会经济计算机仿真模型。为经济理论研究计算机化作出了重要的尝试。

    (三)为解决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当前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和危机,使许多经济学者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正面面临着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其中不少经济学者认为导致这场经济危机的深刻的原因正是生产过剩。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尤为突出。

    针对生产过剩问题,经济学者们提出过各种对策,包括:适度通胀的货币政策;政府大量增加预算的投资拉动政策;调节税收,压缩过剩产品生产的政策;等等。这些对策通常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往往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或过于消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经济定理六,证明了在一般存在的假定条件下,生产效用等级更高的产品即可以解决生产过剩问题的结论。为解决困扰人类商业社会几百年的生产过剩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和依据。

    联系我国现实经济状况,我们认为经济定理六的应用应转化为二个经济原则:1、扩大效用等级更高的产业规模和产品生产数量;2、尽可能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包括我国现有的生产资料,技术力量和劳动力。

    在以上两个经济原则下,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应优先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房地产业、第三产业和环保行业。因为以上三个行业都具有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效用等级,同时也不必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更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力资源,增加社会就业,避免由此引起生产力过剩和通胀等特点。此外,在具备外部资源,例如有外商大量投资的情况下,亦可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效用等级的产业。当然在进行以上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相应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税收、财政等政策,使之与上述措施配套。显然,以上这些具体经济原则和措施都是按照经济定理六的逻辑,对我国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推理结论。

    【原文出处】商业文化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3

    【原刊页号】57~61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7:00:00

    在网络上查询了一下,所谓主流经济学的效用论、价格论,差不多就是这些,大同小异--------当然,在深入的运用上面,会有更具体、精细内容的,甚至有可能违反上述主流经济学的效用论、价格理论基础的。

    但是有2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论,是无效的(想要什么,最后就得到了什么价格的什么),其价格理论是没有解释价格的价格理论(什么叫人?人是好男人)。这些有关的内容,仍旧是主流,至少是还是没有被彻底抛弃的传统化的理论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7:14: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6-12-29 9:19:00的发言:
    就是在已满足和未满足之间的效用,所以被称为边际。我更倾向于用“现有单位效用”的概念来表达更好些。不知你觉得如何?

    认为不好。因为作为一个概念可以用于过去、将来的经济分析,说过去某时点的“现在单位效用”或将来某时刻的“现在单位效用”很烦琐、累赘。不如边际效用通用,时间中性。

    另外,我认为边际效用可以稀缺度表达。设已经消费物品或可供消费的物品量为X,饱和需要量(现代经济学的餍足量)为S,则稀缺度为1-X/S,即边际效用MU=1-X/S。 而效用是对X的积分 U=X(1-X/2S)。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17:16:00

    徐老兄若以为已经了解了主流经济学,不妨解一个小问题。

    如何由偏好得到一个效用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21:46: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12-29 17:16:00的发言:

    徐老兄若以为已经了解了主流经济学,不妨解一个小问题。

    如何由偏好得到一个效用函数?

    老兄好。兄弟不会解,也不想解。兄弟是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况且兄弟真的不懂“偏好”在说什么和效用虽然存在但“效用函数”如何成立的。兄弟仅仅知道的是个人经历生活常识,知道自己的普遍喜爱,知道价格是用钱砸出来的。

    但是有的人,他也不会解,但他懂主流经济学,例如五常张------据说他说他不懂数学,但是他这么说,兄弟很可能就理解错了。老兄应该比我更明白这个事情吧。当然,无论五常张如何,都不代表兄弟我。

    老兄,你是一定懂主流经济学的。兄弟上面查询的内容,隐隐约约说明了:主流经济学的效用论、价格论,至少在其理论基础的部分是很简陋的----这一臆测,不见得准确,那么,不管其准确不准确,除了兄弟上面查询到的那些内容之外,老兄还有补充吗?可以简单指点一下补充说明一下吗?古代的理论那肯定是很落后的了已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21:5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12-29 17:14:00的发言:

    认为不好。因为作为一个概念可以用于过去、将来的经济分析,说过去某时点的“现在单位效用”或将来某时刻的“现在单位效用”很烦琐、累赘。不如边际效用通用,时间中性。

    另外,我认为边际效用可以稀缺度表达。设已经消费物品或可供消费的物品量为X,饱和需要量(现代经济学的餍足量)为S,则稀缺度为1-X/S,即边际效用MU=1-X/S。 而效用是对X的积分 U=X(1-X/2S)。供参考。

    稀缺度和边际效用是两个概念,边际效用是反映物品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功效,而稀缺度仅仅表示这个物品缺乏,另外,不是什么东西稀缺其边际效用都大的,如果这样物品人们本身就不需要,那么,不论它稀缺不稀缺,都不会是边际效用增加。

    另外,你的边际效用 MU=1-X/S;那么就是说物品的边际效用总是在1~0之间变化了,最大是1,最小是0,你觉得这样和实际相符合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9 22:01:00

    徐生你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和ruoyan的相似,都把它看成是一个增量。我觉得对边际效用的理解和你们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1:10: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6-12-29 22:01:00的发言:

    徐生你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和ruoyan的相似,都把它看成是一个增量。我觉得对边际效用的理解和你们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老兄好,兄弟觉着,当我们说到边际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说的整体。边际,可以看成是对整体的故意分层,当我们说22楼的时候,则下面至少还有21层在互相连为一体了,在顶高着22楼。增量=后个总量—前个总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4:43:00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6-12-29 11:38:00的发言:

    兄弟的编造,老兄自然第一次看到。预期效用函数,可能就是对效用函数的预测与期望吧?完全理性,就是彻底理性!什么叫做贝叶斯学习?我不知道,这是个外国人的名字吧?

    预期效用理论是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与1940年提出的经济理论.至于具体内容,任何一本中级微观教材上都有初步介绍.

    完全理性根据本人的理解,暗含了这样一种假设:环境已经被确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确定.

    当然,这可能会被一些提倡"有限理性"的人驳斥.

    但是,"有限理性"到底有限到什么程度.

    有时并不是一个容易观察和解决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行为经济学的某些方面的批评,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贝叶斯是18世纪的英国学者,

    而"贝叶斯学习"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而行为经济学强调的是"有限学习".

    而且现在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克洛夫认为"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果附加一个强的学习机制,在长的时间内可以近似地实现新古典理性,阿克洛夫用了一个"近似理性"的概念来形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5:50: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6-12-30 4:43:00的发言:

    预期效用理论是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与1940年提出的经济理论.至于具体内容,任何一本中级微观教材上都有初步介绍.

    完全理性根据本人的理解,暗含了这样一种假设:环境已经被确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确定.

    当然,这可能会被一些提倡"有限理性"的人驳斥.

    但是,"有限理性"到底有限到什么程度.

    有时并不是一个容易观察和解决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行为经济学的某些方面的批评,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贝叶斯是18世纪的英国学者,

    而"贝叶斯学习"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而行为经济学强调的是"有限学习".

    而且现在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克洛夫认为"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果附加一个强的学习机制,在长的时间内可以近似地实现新古典理性,阿克洛夫用了一个"近似理性"的概念来形容.

    大哥,你是想栽培我全面翻新主流经济学吗?

    老兄又真的认为,懂不懂某几十万字的理论内容,是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必须吗?

    故意做这种反问,兄弟的意思是说,老兄的话除了有许多道理之外,也有狭隘的地方。另外显而易见的是,绝大多数学者,在一生当中,也提不出几句可以流传的话来-------兄弟的随便也是来源于这种常见的事实。同时兄弟又认为,有兴趣而随意,不求甚解,或许更能有所认识。西方的人也喜欢使用术语吧,但是,这也有点象说方言了。西方人吃牛排,我们也吃------但是可以做成中国菜。看了老兄的介绍,在局限情况下,相对来说的有限理性,似乎就可以被看成是完全理性了吧--------例如我们购买鸡蛋,知道好坏就可以了,有可靠商家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母鸡下蛋的机制,也不需要去化验成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8:52: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6-12-29 22:01:00的发言:

    徐生你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和ruoyan的相似,都把它看成是一个增量。我觉得对边际效用的理解和你们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怀疑你是否懂得什么是增量,你以为“下一个待消费的物品的效用”就不是增量了?在不理解之前就不要说这是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9:01: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6-12-29 21:50:00的发言:

    稀缺度和边际效用是两个概念,边际效用是反映物品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功效,而稀缺度仅仅表示这个物品缺乏,另外,不是什么东西稀缺其边际效用都大的,如果这样物品人们本身就不需要,那么,不论它稀缺不稀缺,都不会是边际效用增加。

    另外,你的边际效用 MU=1-X/S;那么就是说物品的边际效用总是在1~0之间变化了,最大是1,最小是0,你觉得这样和实际相符合吗。

    稀缺与稀少不是一回事。稀缺含有了需要的因素,稀缺量就是可消费量与需要量的差额。没有需要量哪里来的稀缺?而稀缺度是稀缺量与饱和需要量的比值。

    你给出任何一种物品的饱和需要量和现有的可消费量,按照稀缺度的公式计算,可以看看是否符合实际。边际效用最大为1,最小可以小于0,但那意味着过度消费,满足感为负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9:30:00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6-12-29 21:46:00的发言:…兄弟仅仅知道的是个人经历生活常识,知道自己的普遍喜爱,知道价格是用钱砸出来的…

    老兄这般说,何必苦苦追寻“价格理论”?何必研究“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里“价格”不是“用钱砸出来的”吧?

    前面的讨论都没有意义了。

    兄弟错了。错不该讲一些老兄根本反对(懂不懂则成次要的了)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09:43:00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6-12-29 21:46:00的发言:…但是有的人,他也不会解,但他懂主流经济学,例如五常张------据说他说他不懂数学,但是他这么说,兄弟很可能就理解错了。老兄应该比我更明白这个事情吧。当然,无论五常张如何,都不代表兄弟我…

    老兄第一句不成立,举的例子更不成立(举别人倒也罢了)。张五常非常明白主流经济学的公设,他还想只用两条假设代替主流假设哪,说张五常不懂数学(不爱与不懂是两回事),那是小孩子的浅见,虽然我们不能说他懂得那么深,总比你我肯定强多了。

    老兄又一次被道听途说迷惑了。

    再劝老兄(虽然这实在是我不识趣),不了解不要妄言。这样让大家看到了不太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13:28:00

    哈耶克等人的效用论完全错误,说什么人个偏好,效用论,然面在社会宏观上就产生了效用与成本的驳论

    如果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开采或开发不出大量的生产原料、车床、零部件等,就使能成本极高,根本不能实现商品的多样化,这是成本的驳论。如果不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难道成千上万的商品都要个体手工来生产么?这样成本极高,根本没有什么人愿意这样做。真如哈耶克批计划经济(社会主义)那样,那么按他的逻辑反推,对于现代社会想要岂不是社会上的每一人要足够满足个人的偏好,那么每一个人不是都要无所不能全能全知,社会上有多少个人就要创造多少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物质成本、时间成本允许么?

    而计划经济的标准化并不是一千双鞋完全一样,而是基础的生产生产资料,也就是车床、原料、原件等实现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其他的由企业自己进行线性规划,进行排队组织创造新产品,根本不会像他那样说得极其夸张、搞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0 14:14:00


    徐生兄:

      看了你的价格计算方法后,还想再说一点。

      苏联人的研究为计划科学开了一个好头,在得出社会整体的价格体系后,对于纯计划经济条件,微观上企业的决策还必须有研究。由于在纯计划经济下,价格只是均衡理想的价格。那么对对消费的大中企业(小企业无需这样做,社会主义面对消费领域的企业最好是清一色的中型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还需要收集商品供求信息,把它当做一个约束条件代入方程组。由于个人偏好、供关需求等使得在理想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个纯效用的博弈关系(当然有社会整体成本上的限制,这种竞争很难能造成企业亏损或破产,但是微观上对于企业这个小集体的收入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有关这方面的计量研究,也就是要重点研究计划经济下企业个体的决策问题,还需要加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14:19: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