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假设,萨缪而森比较钻石与水的边际效用时的假设是“通常情况下”,并没有包括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
楼主应该学习一点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即用约束条件来思考问题,而不应该吃老本。靠那点政经知识和方法来武装头脑,你整天只能提一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
只要肯多用心看看所谓“西方经济学”,就会知道,“效用”乃至“边际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没有空穴来风的“效用”。
不指定自变量的值,而比较因变量的值,有意义吗?
如果“效用论者”真地这样比较(虚拟语气),只能说明他们不懂起码的数学知识。如果有人认为“效用论者”这样比较(但“效用论者”并没有这样比较),只能说明那些人还没弄懂效用论。
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效用论”这只“狐狸”假了哪只“虎”的威?如果“效用论”真地“狐假虎威”,那就是说“劳动价值论”也害怕那只传说中的“虎”了?这只“虎”是什么呢?
从数学上说,这种表达会有问题。量纲不一致的量如何“相当”。
“水的边际效用小,钻石的边际效用大”这句话的确会引出很多误会,因为它隐含了太多的假设。
其实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因为效用(及边际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而在于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的量纲没有统一,所以无法比较。(当然,这里还要假设效用可测量——尽管它因人而异。在测量问题上,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它们发展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开放的讨论:物品的稀少,是否源于且仅源于大量劳动时间的耗费?
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假设,萨缪而森比较钻石与水的边际效用时的假设是“通常情况下”,并没有包括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
楼主应该学习一点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即用约束条件来思考问题,而不应该吃老本。靠那点政经知识和方法来武装头脑,你整天只能提一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里首先需要普通逻辑,并且不需要考虑别的,仅仅需要面对:假定效用的量纲之统一不成问题,那么,我们是如何比较不同物品的不同效用及其边际效用的?当我们对某一效用满足的时候,这某一效用是大是小?
只要肯多用心看看所谓“西方经济学”,就会知道,“效用”乃至“边际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没有空穴来风的“效用”。
不指定自变量的值,而比较因变量的值,有意义吗?
如果“效用论者”真地这样比较(虚拟语气),只能说明他们不懂起码的数学知识。如果有人认为“效用论者”这样比较(但“效用论者”并没有这样比较),只能说明那些人还没弄懂效用论。
老兄这么说,是说我违反了通常的效用论了吗?如此的话,请直接而具体指出上述何处违反,当然,在指出之前或同时,老兄可简单表述几句通常效用论的常识性观点以作为标准。
如果我上述猜测不当,则老兄所说,是否属于泛泛而谈呢?我认为是的。
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效用论”这只“狐狸”假了哪只“虎”的威?如果“效用论”真地“狐假虎威”,那就是说“劳动价值论”也害怕那只传说中的“虎”了?这只“虎”是什么呢?
某效用,某效用的大小,某一物品的效用,是否归结为物品的质量数量问题呢?而物品的来源又是什么?我们需要大饼的效用,是否,其实就是在说我们需要大饼?
兄弟是认为:效用说的就是一定质量、数量的物品,又认为:物品来源于人类,所以作出上述结论。
请回答和批驳。
从数学上说,这种表达会有问题。量纲不一致的量如何“相当”。
如果量纲不一致,那么无法相当。那么,可以比较大小吗?例如效用的大小。
“水的边际效用小,钻石的边际效用大”这句话的确会引出很多误会,因为它隐含了太多的假设。
其实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因为效用(及边际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而在于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的量纲没有统一,所以无法比较。(当然,这里还要假设效用可测量——尽管它因人而异。在测量问题上,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它们发展的方向)
兄弟认为,效用论的量纲是统一的。但是,量纲的统一,不代表测量的方便。这里是2种问题。
其实有一种既可以统一量纲,又可以测量方便的东西,那就是:货币货物量。可是,这样一来,还什么效用不效用的啊,直接谈钱,谈物,谈多少,算了。
“张三对馅饼的需求是多少啊?”“是2个大钱的”。
“馅饼对张三的效用,与对李四的效用,分别是多少啊?”“分别是2个馅饼一天的,和每10天5个。”
这里有一个开放的讨论:物品的稀少,是否源于且仅源于大量劳动时间的耗费?
是这样。这里只需要一点技术性处理。打比方来说,我们可以用几笔来化出某个人,同时也可以用非常多的点、线、色彩来画出这个人,甚至,我们再给他加上各种意义上的背景。。其实都能辨认无误。
另外,什么是叫稀少?明白了这个概念,则答案、结论已经出来了吧。
老兄这么说,是说我违反了通常的效用论了吗?如此的话,请直接而具体指出上述何处违反,当然,在指出之前或同时,老兄可简单表述几句通常效用论的常识性观点以作为标准。
如果我上述猜测不当,则老兄所说,是否属于泛泛而谈呢?我认为是的。
老兄上面这段话,似乎不理解什么是函数,似乎也不理解效用及边际效用各是怎样的函数。
如果你认为前面是“泛泛而谈”,倒不能说有什么太大的不妥。然而,即便这“泛泛而谈的东西”似乎老兄也未明白其中的意思。(可能猜测不当)
老兄如果尚未了解“通常效用论的常识性观点”,又何来前面的批判呢?
兄弟认为,效用论的量纲是统一的。但是,量纲的统一,不代表测量的方便。这里是2种问题。
其实有一种既可以统一量纲,又可以测量方便的东西,那就是:货币货物量。可是,这样一来,还什么效用不效用的啊,直接谈钱,谈物,谈多少,算了。
“张三对馅饼的需求是多少啊?”“是2个大钱的”。
“馅饼对张三的效用,与对李四的效用,分别是多少啊?”“分别是2个馅饼一天的,和每10天5个。”
“元/斤水”与“元/斤钻”属同一量纲吗?
别忘了分母的区别。
如果量纲不一致,那么无法相当。那么,可以比较大小吗?例如效用的大小。
量纲不一致,当然不可以比较大小。
“(总)效用”的量纲可以一样,可以比较大小;但“边际效用”的量纲则可能千差万别(因为消费品可能千差万别),不同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无法比较大小——除非事先特别规定统一量纲。无论如何,边际效用的量纲与总效用的量纲一定是不同的(只要你知道“边际”对应了怎样的函数)。“边际效用”与“总效用”是不可相互比较的。
老兄上面这段话,似乎不理解什么是函数,似乎也不理解效用及边际效用各是怎样的函数。
如果你认为前面是“泛泛而谈”,倒不能说有什么太大的不妥。然而,即便这“泛泛而谈的东西”似乎老兄也未明白其中的意思。(可能猜测不当)
老兄如果尚未了解“通常效用论的常识性观点”,又何来前面的批判呢?
兄弟觉着,这些都不重要,请求老兄把我当白吃,或天才,或天才的白痴。之后,请求老兄在对我的发言批评之后,作出批评的理由与根据,利于兄弟明白。
某效用,某效用的大小,某一物品的效用,是否归结为物品的质量数量问题呢?而物品的来源又是什么?我们需要大饼的效用,是否,其实就是在说我们需要大饼?
兄弟是认为:效用说的就是一定质量、数量的物品,又认为:物品来源于人类,所以作出上述结论。
请回答和批驳。
效用论中,不同质量、数量的物品可以对应同一效用水平——于是有了“无差异曲线”(不妨也可叫“等效用曲线”)的概念。
如果老兄想归结,那么要把效用归结到哪些“一定质量、数量的物品”上呢?更关键的是,如果老兄非常愿意这么归结,其实(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也完全可以这样归结——不同质量、数量的劳动产品对应同一价值量。
以上均在基数效用论上谈。
“元/斤水”与“元/斤钻”属同一量纲吗?
别忘了分母的区别。
兄弟有这种想法:1、拿10个煤炭换5万元可以叫成5万元的煤炭,拿一亿立方米的水换来5万元,可以叫成5万元的水,在这种比较的关系当中来说,我们去拿元来统一它们。
2、某斤/元,之类,属于单价。单价是交换后拿双方的东西进行比较,再平均,其实还是说的这斤=那元。这不是量钢吧?或者如果是量钢,那还是统一到元了吧。
3、假定我们需要考虑分母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做一点技术性处理,例如用一个“库”或“集装箱”之类,统一例如斤、瓶、吨、立方米等等之类。
量纲不一致,当然不可以比较大小。
“(总)效用”的量纲可以一样,可以比较大小;但“边际效用”的量纲则可能千差万别(因为消费品可能千差万别),不同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无法比较大小——除非事先特别规定统一量纲。无论如何,边际效用的量纲与总效用的量纲一定是不同的(只要你知道“边际”对应了怎样的函数)。“边际效用”与“总效用”是不可相互比较的。
我想知道,老兄是如何理解“效用”一词。
老兄过谦了。
个人只不过想说,如果老兄理解效用与边际效用都是消费量的函数,自然不用像在主楼那样费神费力。
既然效用与边际效用都是函数值(因变量),比较效用与边际效用,就必须事先指定自变量的值。
仅在本论坛,“钻石与水”悖论已经被讨论n遍了。老兄不妨参看一下。
本来,“钻石与水”悖论,就是很不恰当的表达,于是给了许多人批判的机会。其实,只要认真琢磨一下,这其中本就没有什么悖论,悖论只是一种错觉(忽略了量纲,忽略了函数关系)。如果讨论者不事先明确量纲,任何讨论都缺乏可信性。
效用是主观感受。因此效用的人际比较将成问题(哪怕量纲已经统一)。
就同一当事人来说,比较效用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当事人prefer的东西对当事人来说一定是better。
也因此,序数效用论很多时候占了上锋。
老兄过谦了。
个人只不过想说,如果老兄理解效用与边际效用都是消费量的函数,自然不用像在主楼那样费神费力。
既然效用与边际效用都是函数值(因变量),比较效用与边际效用,就必须事先指定自变量的值。
仅在本论坛,“钻石与水”悖论已经被讨论n遍了。老兄不妨参看一下。
本来,“钻石与水”悖论,就是很不恰当的表达,于是给了许多人批判的机会。其实,只要认真琢磨一下,这其中本就没有什么悖论,悖论只是一种错觉(忽略了量纲,忽略了函数关系)。如果讨论者不事先明确量纲,任何讨论都缺乏可信性。
麻烦老兄,用老兄所理解、明确的效用论,来解释水与钻石的价格不同问题。
做这种请求,前提是“用效用论可以解释水与钻石的价格不同问题,且水与钻石的价格不同是真问题,且符合或遵循同样的道理”。
效用是主观感受。因此效用的人际比较将成问题(哪怕量纲已经统一)。
就同一当事人来说,比较效用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当事人prefer的东西对当事人来说一定是better。
也因此,序数效用论很多时候占了上锋。
麻烦老兄定义和举例说明上述“主观感受”。
对“效用”的理解,必须从人的感受的理解出发来认识,而且最好是从自己的感受经验的认识去理解。
效用实际上就是能使人产生满足感的功效,效用的大小也就是以能产生满足感的大小来衡量了。
不同的物品质量和内容不同,但使人产生的满足感都是相同的,只是产生的量的大小上有所不同,这就是不同物品(或商品)可以用效用来进行比较的基础。
感受是指人的内心体验,例如:快感、美丑感、幸福感、悲痛感等等。满足感也可以是人的一种感受,属于一种快感范畴。
谢谢老兄,这样看来,效用可以统称为一种快感。我们需要一些东西事情的时候,又得到了,就得到了一些快感。我们越是喜欢得到的,假若得到了,则快感就越强越大。
而每一个个人的快感,面对各种各样东西、事情的快感,可以认为是一种东西,例如,不同的苹果都叫水果,苹果和西瓜和也作为蔬菜的西红柿,都可以叫水果。换句话说,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物品,等等情况下,可以有同质的(但程度可以不同)效用。
那么,效用可以测量吗?应该可以。例如通过统计调查,例如通过神经学等学的发展。我们假定是可以测量的,至少,我们知道宋丹丹说过,吃水果和吃大葱是不一样的,效用不同。
那么,是否效用大,或者边际效用大,就价格高呢?换句话说,是否效用小,边际效用小,就价格高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经济学还需要效用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应该就是能解释价格的形成的。如果老兄同意上述认识,能麻烦老兄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吗?
再增加一个具体例子:毒品,可以认为对吸毒者来说效用非常大,等等,而毒品往往价格高,而这种价格高,正是由于效用、边际效用问题。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吗?请老兄评论。
兄弟觉着这种区分不重要。假定一个社会,只有三种人,只有一种需要需求:欣赏歌星的歌唱。这三种人是:喜欢张三的,喜欢李四的,喜欢大刀王五的。
而在例如喜欢张三的人当中,有的人天天跟随着他,听腻了,但,更多的人难得听个够。
那么,1、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人,看作是三个巨人。或者2、我们给上述的个人,按某种非常科学的方法打分:以100分为充分效用,则190分跟100分没什么区别了,还有的是20分,有的30分,最后加总,得出总分。那么3、老兄做上述区分,与不做上述区分,在总得分上不会有区别吧。
再来谈谈“边际效用”的问题。我看了很多人谈到边际问题,但没能说到点上。边际是个很形象的词,假如你把一个物品在满足中不断递减的过程做一坐标图,那么哪个边际就是在他最后满足的效用递减的边缘,当然,这里的满足肯定不能是完全满足了,如果是完全满足其效用就变成零了,边际效用也就成了零。
显然,一个物品的效用越大,那么它所产生的边际效用也将是很大(如还没有满足时的边际效用),但随着满足的增加可能会降低到很小。而一个物品的效用很小,那么不论它是否满足都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效用,而随着满足的增加也同样会使边际效用减小。不同点就在于前者可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
水的效用应该使非常大的,但由于人对它的满足程度已经很大,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始终很小,但如果你到了沙漠缺水时,干渴会使你对水产生极强大的需求,因此,那时水对你来说其边际效用将是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