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972 1
2005-02-27

我认为,在假定了存在一个完善的充分发展了市场体系中,把企业的产权理解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助于抓住企业的主要矛盾,分析企业面对的核心利益关系。但如果把这种理解应用于处理现实中的企业改革,特别是在一个市场体系发展不充分和普遍存在腐败行为的国度里,这样理解产权可能存在重大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种利益关系比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问题要多得多,理论理解的简单化容易导致问题处理的简单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利益冲突和社会问题。

当不存在一个有效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转让机制时,改革过程中能够获得企业产权(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所有权)的个人或利益集团,就可能从中获取大量利益(远远超出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收益),同时侵害相关者的利益。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某一方面的利益关系,但如果在现实改革过程中简单地按产权理论家和制度经济学家的主张行事,却容易导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激化。郎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28 00:54:00
以下是引用ren在2005-2-27 22:21:10的发言:

当不存在一个有效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转让机制时,改革过程中能够获得企业产权(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所有权)的个人或利益集团,就可能从中获取大量利益(远远超出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收益),同时侵害相关者的利益。

看看能不能这么理解你的这段:

“国企产权存在根本性问题——产权转让机制存在先天缺陷和后天不完善——内部人和政府官员相勾结利用产权转让一夜暴富——弱势相关者利益受损 ”

指出一点,MBO中文翻译是“管理层收购”,在国企改革中和他相关的术语是“内部人控制”“寻租”“自卖自买”“官商合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8 12:1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