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4567 16
2011-12-20
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政治民主程度

有一种说法是"如今许多人都有他们的生活圈子".这个所谓的"生活圈子"大概也就是能够天天往来的,或经常往来的,由相处比较密切的邻居.同事.老同学.生意场上的同行等结成一伙.不同的是,各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圈子的层次也不同.

没有任何所谓生活圈子的人也是有的,如异地居住、除了工作和料理个人的事情外,不与外界交往,这些人也就成了社会最弱势者.这些最弱势者往往成为寻衅滋事呈强好斗者欺负的目标.这种以强凌弱的社会问题,其社会根源是因为政治欠民主,造成社会等级,以至在一些地方产生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

有的有社会地位的人(有的是芝麻官)与民间弱势者发生口角时脾气很大,轻者大声呵斥或漫骂,重者大打出手.这就是"遇到到羊时他便是狼,遇到狼时他便是羊"的双重人格.

这种由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构成的社会,是因欠民主的政治体制造成,也会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消除。当某个地方和某个单位的公共权力由这个地方或这个单位的公众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掌管,并且管理过程受到民主监督,都是公事公办,特权和强权因此消失。

特权和强权消失,依仗特权、强权、关系网、潜规则保护而存在的强势群体便不复存在,所有的人生存与发展将完全依赖于民主与法治,没有依仗特权、强权、关系网、潜规则、帮派势力来保护特殊公民和强势群体。

在民主与法治的大环境里,寻衅滋事呈强好斗者受到棒喝,人们将获得普遍的安全感,礼义之帮的良好风尚,如礼让、谦虚、和蔼、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等好品德将发扬光大。媒体曾有文章责备某地方“民风强悍”是没有道理的。

“群众是不受责备的”。受责备的应是这个地方和单位政治不民主,或者说是政治欠民主,公共权力被一部分人利用任命制垄断了,实行特权和强权管理。这就给这个地方的民众遇到纠纷“不评道理凭力气、凭势力”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

有关一个地方民风问题,重要的是进行这个地方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并落实公共权力(如公办学校、医院、国企等管理权)由单位公众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掌握,并且受质询制的监督,变特权政治为民主政治。一个讲民主选举、讲权利平等、也是讲道理的管理方式、政治方式,是人们相处和谐、民风淳朴的前题。2009-1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20 19:34:45
谁能担当起道德复兴的责任?
景凯旋
中国新闻周刊

  河南一个农民因种的萝卜销路不好,决定将其免费送给市民,结果闻讯而来的市民成群结队,顺带将地里其他蔬菜也摘走了,致使这个农民损失惨重。此事被媒体披露后,人们不禁再一次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我并不认为这件事就代表了世风日下。正如有论者所指出,这是一种从众的集体心理,处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与其单独时不同,容易丧失理性和道德感。道德感源于人的群体性的要求,而这种缺乏道德的行为恰恰又是群体性所造成,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因此,这种现象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发生,但却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做下此事的想必都是些普通市民,属于草根阶层。这更坚定了我的一个观念,即同情草根阶层的生活处境,但不完全认同其价值观。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向平等发展的,这种平等是社会各阶层人格的平等,以至于法律的平等。在我看来,此乃不证自明的真理,且是今天我们仍然要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平民草根的价值,并视之为最正确的价值标准,就会导致民粹主义。

  民粹而且主义,自然是指社会精英分子的观念。这种思潮源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知识阶层,他们出于对社会正义的诉求,对金钱物欲的憎恨,认为卑贱者最道德,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其道德就越高尚。这种认识与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有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它不符合历史事实,却满足了一些知识精英的正义激情。民粹主义就是媚俗。民粹主义者大都不是底层的人,也不想过底层的生活。结果,他们追求的社会平等并没有实现,社会不仅更加不平等,底层只知利益的价值观却被放大了。

  人性本无所谓先天的性善性恶,先天的人性只是自利,或曰自我保存的欲望。性善主要是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后天的教养。儒家讲求习礼义,讲求士志于道,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代董仲舒解释道:“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孟子也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可见在儒家看来,社会的道德中坚不在庶民,而在知识精英。

  应当说,孔子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他承认庶人求利有着合理的成份,所以《礼记》说:“礼不下庶人”,即对庶人的道德不必求全责备。但同时儒家也认为,利欲不可能成为道德的基础,道德自有其源头。就此而言,西方关于“经济人”导致伦理的观念是不能成立的,至少对中国来说是如此。按照儒家的观点,如果说“利”是先天的人性,而“义”则属于后天的习得。换言之,道德与一个人的经济和教育有关,所以儒家才将仁、义、礼、智、信规定为士人的基本道德修养。

  儒家固然有德治的主张,但这个主张其实是针对社会中坚,古代中国事实上很少有对全社会的道德强求,如果有,往往也都是虚伪的政权斗争标签,如晋朝司马氏的“以孝治天下”,结果是上层腐败至极,皇室兄弟相残。民间社会的道德约束,实际上都是通过地方乡绅的威望和表率,并通过这些士人的示范效应,维持着一种自发的道德秩序。而随着士绅阶层的被诬名化和被消亡,民间社会也失去了一种维持道德的主要力量。

  在从今天的现实看,要想重建社会道德规范,首先是要建立起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就是权利社会。对于一个普通人,权利与责任是对应的。没有权利,就没有责任感,权利越少,责任感便越小,对此不能责备普通民众缺乏道德自律,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就未曾感觉过做人的尊严。因此,保障公民权利,扩展公民社会,乃是今天重建道德的首要前提。

  其次,社会精英应当承担起复兴道德的责任,而不能寄望于底层。问题在于,当今社会缺乏一个具有道德力量的精英阶层,能以其示范效应促成公民社会。当今社会,官员腐败成风,富人唯知炫耀,知识分子则整体犬儒化。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当民众看到这些社会的中上阶层都是如此虚伪堕落,他们又怎会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道德说教?如此看来,要想复兴道德,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9:35:33
说的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9:36:14
遇到到羊时他便是狼,遇到狼时他便是羊
经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9:36:33
谁能担当起道德复兴的责任

作者: 笑春疯 关注 于 2011-12-19 13:57 发表

============================
请阅《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政治民主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20:19:14
aituo 发表于 2011-12-20 19:36
遇到到羊时他便是狼,遇到狼时他便是羊
经典
鲁迅的语言就是经典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