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汉传、藏传因明的简单比较】
【印度因明】
印度因明,从陈那论师开始称为新因明,此前者称古因明。在新因明中,又分两个阶段:
一是陈那论师前期的因明理论,代表作是《因明正理门论》;
二是陈那论师后期的因明思想及法称论师和法称论师以后因明的思想,代表作是陈那论师《集量论》、法称论师对《集量论》的注释《释量论》,及法称论师的核心根本分论典《正理滴论》。
【汉传因明】
汉传因明历史上共译出论典三种: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皆译出的《因明正理门论》,玄奘大师所译的《因明入正理论》(此论相当于《因明正理门论》的一个浓缩本入门读物),义净大师译的《集量论》,但其中《集量论》译出不久就亡佚失传。所以,汉传因明,仅有属陈那论师前期思想内容的两部论典。
【藏传因明】
藏传因明,共译出印度因明论典约60多种,在所有因明论典的收集中,目前是可见的最全面的。其中包括了汉传因明所译过的《因明正理门论》与《集量论》。与汉传因明不同的是,藏传因明,更重视法称论师的因明,陈那论师的论典中,比较重视其后期的核心论典《集量论》。
【简单比较】
汉译的《因明正理门论》颂文加论释6970字(《因明入正理论》颂文加论释2155字),从藏文转译为汉文的《量理宝藏论》仅颂文13192字。《量理宝藏论》字数如此之多,是不是解释的内容更详细呢,并不是完全是,我们来看一下其各品目录:
第一品 观境
第二品 观识
第三品 观总别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第六品 观相属
第七品 观相违
第八品 观法相
第九品 观现量━━━┓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印度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藏量宝藏论》中只有后三品是涉及以往因明所讨论的八门二益的内容,名称与法称论师的《正理滴论》的品目完全一致,即:现量、为自比量、为他比量;这种体式,也是一般印度因明的品目格式。此三品颂文字数4785字,仅占全书1/3,另外2/3的内容在以前的因明论典中一般是见不到的。从其内容上来说,其实并不怎么涉及辩论的内容,而是着重讨论如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对象、抽象与具体、联系与矛盾等等类似于西方哲学的问题。
所以,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说,大致可以这样说:印度因明在陈那论师前期主要讨论辩论学,并以一般的辩论学相关的逻辑学为指导;而陈那论师后期及以后的因明,则是以高度的哲学认识论为主的逻辑学,并以此指导辩证的方式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