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的一种类型,极“左”思潮分析
(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要求,不可取 )
某网民说:“文革”时期,极“左”思潮认为“扎根农村、边疆干一辈子革命”是最道德的. 当时,去的人基本都是自愿的,很少有强迫的。去了,还有受不了苦,回来的。那段历史不宜全盘否定。当时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些先进典型,如蔡立坚,就是抛弃好生活,到一相村庄,带大伙走共同富裕之路,若不是后来,强迫她回城,也许另一个南街村就出现了。
(见《评论网》《毛泽东思想与极“左”思潮的区别》主帖内,某网民的留言. 游客 发表于2011-12-14 14:55:22 IP:118.26.246.26)
评:
如果给当时的初中毕业生有这样的选择,可以继续上学或就业(进工厂工作),还会有初中毕业生选择上山下乡,愿意“扎根农村、边疆干一辈子革命”?没有这样的选择,怎么可以说“基本都是自愿的”?
“去了,还有受不了苦,回来的”。对于回来的人,有门路办证明的可以报进户口,没有门路办证明的,报不进户口,就是被社会歧视“无户口”的人。这里,同样的初中毕业生,因为上山下乡,他们各自的命运有天壤之别。
过分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人当“圣人”),其背后就是不公平,损害他人合理合法的利益。
上山下乡毕业生分配规则不明,其结果助长了办事依靠“开后门”的不正之风。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在户口回城、升学、找称心的工作等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造成官场和社会风气的倒退。
有门有路的春风得意,无门无路的“灰头鼠脸”,有被社会歧视的感觉。一句话,离开规则的道德要求就是不公平、不道德,产生新的利益被剥夺群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的反思,防止违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也是不科学的极“左”思潮(属于“德治”的一种类型,不是“以法治国”)重演,还是很有意义的。201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