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事件的消息,一开始是被严格封锁,后来突然又解禁了。所以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关注的,很可能觉得莫名其妙。事情的过程我想就不必多说了,具体说法至今还是“罗生门”,不过,凭着你对当前制度的理解,大致的经过与问题的核心焦点,还是不难想见的。我想提出这么几个问题,或者说关注点:
1、《人民日报》第一次对WK事件作正面报道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是一次“利益博弈”,村民的诉求在于具体的经济利益。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肯定了村民诉求本身的合法性,但另一方面,也隐晦地提示,超越经济利益的政治性诉求,暂不在此列。
2、利益冲突所在皆是,但解决冲突的路径非常狭窄。WK的村民所用的,尽管事后证明有效,但其实是一种社会成本非常大的方式。不知道WK的“模式”,会不会给其他地方的群众以鼓励,被普遍效仿。如果是那样,对各地地方ZF会构成极大的压力。
3、上述“压力”,最终体现为财政压力。汕尾书记郑雁雄所讲的,话糙理不糙,请武警还得掏腰包啊!所以,财政的可持续,对政治稳定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就构成了中央决策的一大硬约束。
4、广东书记汪洋的作用很耐人寻味。按正常逻辑,汪洋下一届入常是板上钉钉的事,他不需要通过类似“唱红打黑”这样的行为来“博出位”。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对WK的解决策略,得到了现任中央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