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一篇新近发表的学术论文节选:
为抵御美国次贷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实施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 2009年货币量远超过经济速度的巨幅增长。2010年,根据货币政策要有延续性的原则,货币供应量仍然持续增加。超过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注定是要引起通货膨胀,即新增货币将带来总体物价的上涨①。但就短期来看,货币增加更容易导致部分物价的先动②。2011年,货币增加带来的影响是否已经长期化?实物商品是否可以抵御通胀?如果可以,什么渠道购买、实施什么样的策略?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界和决策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①从古典的货币理论到弗里德曼的新货币理论都持有此观点。
②哈耶克最早认识到增量货币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和商品中流动,并把其称为通货膨胀的“流体均衡”性质.
---请高手点评“超过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注定是要引起通货膨胀”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古典的货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新货币理论能够成为此立论的依据吗?
货币超发必然会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在实物货币(如黄金本位)条件下,货币数量多寡难于被国家控制。但在法定货币下,货币数量成了决策者进行经济管理的常用工具。长期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财产保值就是大部分人在货币超发下的重要诉求。从理论上讲,虽然通胀过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和理性预期经济理论有所差异,但由于通胀的本质就是物价上涨,因此只要持有正确的商品就必然能够抵御通胀。
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由于人们的认知有限并且只会根据以往发生的情况做适应性改变。因此,人们会产生货币错觉。当某些厂商发现自己商品价格升高时,错误地认为产品生产率或消费者偏好而更有价值,更愿意扩大生产规模。同样,在某些消费者发现名义货币收入增多时,简单认为是自己的劳动更有价值了,更愿意扩大消费。因此,不管是生产的扩大信号还是消费的增加信号.都会促使经济的总产出量增加,从而带来经济增长。据此,货币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通胀来刺激经济。这种错觉隐含着总体物价的结构性变化,即有些行业或企业的产品和收入水平的先行提升该理论被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较好地描述了短期的宏观经济。在该理论条件下,捕捉相对物价的变化就可以抵御通胀。
根据理性预期经济理论,个人的消费决策和企业的生产行为都会根据相应的信息做出精准的判断。由于人们能够理性判断出收入增加和局部商品价格上涨是货币增发的结果,因此,即使会产生物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也不会改变就业和产出水平。经济将会调整到所有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不变,仅仅是总体物价等名义变量升高的新位置。理性预期理论隐含着总体物价的快速同步调整。该理论被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较好地描述了长期的宏观经济。所以,抵御通胀在开始发生之前十分简单,持有任何商品就可以了。
---烦请坛内高水点评上述关于理性预期经济理论的解释是否正确,“抵御通胀十分简单,在通帐开始发生前持有任何商品就可以了。”这一观点是否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