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呵,现在大陆的经济散文主要还是散文的成分多,经济学的成分少。茅先生的小文章正好相反,经济学的成分多,散文的成分少。很多人以为在文学中加入一个经济学术语,就是经济散文,其实是错了。一个人的经济学素养决定了其经济散文的素养。而不是文学素养决定了经济散文的素养。看看大陆的经济散文作家,成名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在学术领域有建树的,即使写过一些专业论文,也看不出一点专业水平。茅先生早先研究微观经济学,写了择优分配理论,其实就是对微观经济学的全面理解,可以说是建国后最早的微观经济学中国版。可惜这本书出的太早,基本上被人们所忽视。
现在经济散文得益于张五常、黄有关等人,但这些人无不是微观经济学大家,所以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体恤入微。
因为大陆的散文作家经济学素养低,所以才不自觉或自觉的增加文学成分。
如果大家一定要争论经济散文的水平,请对比华尔街日报上的小文章,这些文章很少有文学色彩,但却是篇篇精彩,透彻的讲述了经济学的思想。
什么样的经济学水平决定了流行什么样的文体和读者群。所以,流行不代表专业水平,只代表市场价值,这就是效用价值论的核心所在。你花在多的力气制造一件产品,做工再是精美,在一个不欣赏的地方,同样一无所值。市场的准确定价在于它是一种扩展秩序。比如这件产品在甲地区被低估,但可以到乙地区出售,在市场上流动,总是物归齐所。
大陆的经济散文的估价建立在封闭的市场上,而且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市场,和各种ST、PT上市公司一样,被人们追捧,导致价格严重脱离基本面价值,这就是羊群效应,它和单个人的认知偏差互动,形成了一个扭曲的定价机制。
所以,一个大学教师可以不写学术论文,只写经济散文,也可以获得教授职称;可以不读专业文献,不懂前沿问题,只讲通俗故事,也可以获得名师声誉
所以,大陆的经济学直到现在还在门口徘徊,连门都没入,还谈什么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