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00 0
2011-12-29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对于23岁的沙叶舟来说,出国留学原本看起来很美。不管是在家里翻看曾在德国任教的姥爷带回的德语书,还是听曾在法国进修的爸爸讲起的海外轶事,出国都是件挺带劲儿的事。   直到今年夏天,被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录取后,沙叶舟拉着妈妈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的留学行前交流会。没想到在这里,他却听到了一个“不想听到的事实”。   据英国大使馆统计,沙叶舟攻读的金融专业的硕士留学生,归国后平均第一次就业率只有60%,起薪在3000元到4000元。   沙叶舟并非选错了专业。根据最新发布的一份对7000多名海归调查所得的《海归就业力报告》,如今,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58%受访者的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   这个数字就像一根针,刺破了这个准留学生充满期待的希望气球。“没想到就业形势已经严峻到和本土大学生同工同酬的地步了,那还花这么多钱出国干吗?”沙叶舟反覆问自己,一时找不到答案。   海归们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花了这么多钱,耽误这么多时间,结果怎么会这样?”   从交流会回家的路上,沙叶舟和妈妈各怀心事地沉默着,这时距离他出国的日子只有一个月了。到家后,这个学校辩论队的选手召集全家开了个小型家庭会议,议题就是:从投入产出比上看,出国读书到底值不值?   就在一年前,全家开会讨论是否出国的时候,沙叶舟论点很明确:“作为家里学历最低的本科生,考虑到金融业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出国对我来说是恰当的选择。”   那次,他赢了,家人一致通过此提议。   这次,他的论点依然明确:“出国是笔大投入,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需25万元到30万元,可它的产出却和同年国内应届毕业生相当,我可不希望在很长时间内,投入收不回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遭遇就业瓶颈,能为沙叶舟的论点提供佐证的人并不少。今年4月从美国完成本科学业回国的叶梓,直到现在还在寻找自己的“产出”。   在找工作期间,她发现自己昂贵的学费能换来的,只有在接受群体面试时的一句提问:“有国外求学背景的这位同学,你怎么看待这个话题?”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没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让她有点郁闷的是,每当她自信满满地想要详述在国外留学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时,面试官都会打断她:“我明白,就是英语好,是吧?”   这样的冷淡遭遇显然跟很多人选择出国的初衷背道而驰。根据启德教育机构的调查,58%的留学生把“增强就业竞争力”作为出国目的首选项,而“专业排名”和“就业前景”则是他们最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无奈现实却不如想像中美好。曾在招聘会上做现场心理咨询的李智回忆说,在100多家企业参加的留学生专场招聘会上,招聘单位展台前并不热闹,很多企业早早收摊走人。反倒是她的咨询室前人头攒动,海归们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花了这么多钱,耽误这么多时间,结果怎么会这样?”   “别看都是海归,一点看不出什么优越感,反倒一个个眼泪汪汪的。”李智说,“大部分人不能接受,高学费换不回高薪工作。”   在沙叶舟看来,留学应该是他的简历上最昂贵的加分项,可它的重要性却未必能在工作的开始阶段凸显出来。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想一年收回成本,月薪就得达到1.6万元,那不是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找到的工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