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871 15
2006-12-02

高校的就业率指标该不该存在2006120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搀假问题十分普遍,几乎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常识,在饱受诟病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各高校即将面对一个带有强烈行政命令色彩的词汇:一票否决。新华社报道说,教育部今后对就业率造假的高校,将在教学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并要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这里姑且不讨论如何制止就业率造假问题,而把视线伸向这个问题的源头:就业率指标本身的存在合理性。为这个指标,值得动用如此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吗?

按照有关方面的说法,就业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未来招生规模提供决策依据,并关系到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就业是一个人长期的过程,绝大多数人在离开校门后,他的人生历程就与学校失去了关联性,大学教育只是一生中所接受的诸多谋生教育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揣着大学文凭的年轻人,往往要经历时间更长、内容更丰富的社会再教育,知识再补充,乃至人格再塑造,才会使自己的人生轨迹慢慢清晰起来,以学生们毕业当年的就业情况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实在是太牵强。

在统计时点、统计口径等技术层面上来看,就业率也是一个“无法真实”的指标,在市场条件下,择业过程高度复杂和动态。据报道,深圳大学生在毕业后前5年,平均更换工作7份,也就是每9个月就换一份工作。对学生毕业后即时性的统计,无法反映毕业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7月份的签约率,往往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同时,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毕业之初,学生们还会尝试寻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但一段时间下来,仍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人,大大减少。而这些情况,就业率指标已经不可能有所反映了。

另一个隐藏在就业率背后的问题也被人为模糊了:那就是学生们的就业机会,除了来自教育程度本身外,尚有太多的社会因素掺和进来。相当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他们所依靠的那张关系网与学校毫无关系,自然,这些学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没什么瓜葛。

其实,就业率造假的实质是,在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学校间的教育质量之争,已演化为利润最大化之争。就业率与其说是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不如说是反映高校生存能力的指标,这个指标已经迅速由一种商业包装升格为生存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批评家“传道解惑”的道德拷问,还是管理者“一票否决”的行政恫吓,就业率造假恐怕都无法被制止。

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获得一个真正能“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就业率指标。因为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其本身就是一个伪指标。或许,使用“谋生能力”这个概念可能更准确些,但这已经离开统计学范畴了。(王立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2 15:56:00
指标管理,本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想用这种方法促进就业率,只能使高校有弄虚作假的冲动,已经有相当多事例说明并不可行。大学生毕业,从“包分配”走向“双向选择”,本身就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决定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就业。如今,教育行政部门重新绕过市场,对高校做出就业率的指标要求,使之成为一种预设的行政指令,其正确性就值得商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08:14:00

就业率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的一种考核指标存在,是必须且可行的,它是检验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也是促使高校目光瞄准市场,调整专业与提高质量的手段。

问题仅在于如何得到实实在在的就业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08:53:00
以下是引用学习学习在2006-12-3 8:14:00的发言:

就业率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的一种考核指标存在,是必须且可行的,它是检验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也是促使高校目光瞄准市场,调整专业与提高质量的手段。

问题仅在于如何得到实实在在的就业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道理,我赞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4 17:04:00

同意以上观点。

就业率的计算可分为一次性就业指标,即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凡弄虚作假者通报其学校名称豚主要责任人)。另一种计算方法则是计算一年后的就业率,包括所在单位,职务,用人单位评价及薪酬,不过这种方法比较麻烦,操作上复杂一些,但更能说明其学校的教学质量。当然,不同档次的学校间比较没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5 17:08:00

这是个难问题。有就业率这项考核指标就有弄虚作假的行为,那么考核的意义便不存在了;若没这项考核指标则,则少了一个检测学校就对市场对人才需求与教学质量的比较。而要惩治弄虚作假的一切方法又会滞后于作假的手法,这确实是个难解的题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