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最近一直在考虑从制度的相关性来考察制度演化的问题,但明显觉得以往的经典制度变迁理论对制度相关性的分析十分欠缺,现有的研究也只有关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彼此的影响这一单一的相关性分析。我个人觉得制度分析在制度分类的基础上必然存在的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种:(1)互斥性;(2)替代性竞争;(3)互补性;(4)兼容性。每一种相关性类型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作用都会不同,而受相关性制约的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过程在结果上如果忽视了相关性,则制度变迁偏离预期的均衡状态似乎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诺思在其理论中曾经论述过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彼此影响,并指出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并根据历史分析指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路径依赖问题,以此来解释经济分析中历史的重要性。但这一理论尽管对转轨改革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解释工具,但是仍然有很多制度现象无法解释。青木昌彦和培顿·杨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对制度演化从非对称信息以及非完全理性的前提做了探索,是个重要的开拓型工作。正是他们的部分工作启发了我对制度相关性的思考,希望从制度的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作用和由此达致的制度均衡以及非均衡状态进行探索,期望发现其中的有些联系。
转轨经济改革的实践过程不仅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其实也未制度分析和制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和案例。但遗憾的是制度分析工具距离实证分析的运用似乎还有距离。如何将制度分析在方法上形式化自然是个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在形式化中以放弃制度分析所秉承的回到现实世界的科学态度,而回归到新古典的黑板经济学或者书斋经济学,那么我很担心会出现一种倒退。
出于我本人研究的需要,我倡导的一个题目是:基于相关性的制度演化逻辑。请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