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主要内容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自由竞争制度假设下的价格决定问题。具体来说,一般均衡理论的整个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消费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交换理论确定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价格。要使交换双方同时达到均衡,就要使双方的效用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要求各自的稀少性比率或者说边际效用比率的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如果不相等,双方将继续摸索,直到达到均衡为止。
(2)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就是通过生产理论确定产品和生产服务的价格。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各种服务和各种产品的有效需求等于有效供给;产品的售价等于生产这种产品是所使用的服务的成本。
(3)资本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资本形成理论确定资本品的价格。实现均衡的条件是:一切资本品的净收入相等,而且等于出售的价格;资本品的有效需求等于有效供给。
(4)货币市场的均衡,也就是通过流通理论所确定的货币商品的价格。其均衡的条件是:理想的现金余额等于现存的货币总量。这将最终导致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的供给平衡。
二、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流通货币超量,也就是央行大量印钞(原因很复杂)。通货膨胀是剥夺人民财富的一种很不道德的隐秘手段。
(1)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农业是相对薄弱的,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小,最容易成为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经验表明,农业部门在遭遇成本上升等外部冲击时,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消化、转化能力较弱,很容易就表现为价格上涨;而且农产品大多属于大宗商品,产品趋同性高,也很难通过产品差异化定价的办法化解上涨压力。而其他行业可以通过相对快速转化、消化,从而暂时掩盖通胀风险,使人们忽视通胀的真正原因。例如:在工业消费品领域,既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发展大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替代材料等办法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也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为新产品制定高价格、老产品打折或降价促销等手段,从而在统计技术上表现为价格下降。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疫情、病虫害等外部冲击的概率又远远大于制造业部门,更容易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
(2)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类所占权重最高,约为三分之一;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统计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较高。食品价格的权重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旦农产品价格涨幅高,就直接表现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提高。这使很多人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
三、农产品价格上涨真正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4次较严重通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和1993-1995年。以上4次通货膨胀,有一个共同特点: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并存,同时都会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1)经济过热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胀往往同时发生,其诱因也是相同的。由于经济过热,非农产业效益增长迅速,由于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下,资本、土地、劳动力都出现了非农化倾向,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产品供应下降,价格上涨。经济过热,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胀的共同原因。
(2)农产品价格结构性变动不一定是通胀的表现形式。有的外部冲击也会农业生产起作用,如不利天气、病虫害或疫情,除了部分受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外,社会总供求仍然是平衡的,不会造成通胀。例如某年东北地区旱情严重,玉米供应可能出现紧张和价格上涨,但由于玉米库存充足,粮食总体增产,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不存在供求不平衡,因此,不会导致通胀。
(3)受农产品周期性生产的影响,农产品价格调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相对价格调整,与通胀概念内涵所要求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有本质区别。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当期价格较高,往往会刺激当年生产积极性,从而造成下期供应增长较多,而农产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第二期的价格会大幅下降;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又会挫伤第二期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第三期又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另外,农产品生产还有季节性,不同季节适应不同的作物生长。时令季节,相关农产品价格就会下降;反之,非时令季节,价格就会上涨。由此看来,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周期性、季节性因素影响,就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价格波动没有明显关系,也不能把这种周期性的波动视为通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