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97 16
2011-12-31
节选自本人原创文章《如何把控中国政局》


让我们从技术凭什么发生变化的根源谈起。

自从我们人类的老祖宗建立起了国家,农业提供给我们吃的,手工业提供给我们用的,商业则进行贸易的交换,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的通过商人可以卖给别人,让他们吃,让他们用;我们没有别人有的,我们通过商人可以从别人那里买来,然后我们吃我们用。贸易交换的方式有好几种:直接以物换物。大家都需要对方的这个,都觉得很合适,那就直接交换呗,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但物品与物品本身都不一样,一类物品自身也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你拿好的物品一交换我好的物品二,我当然乐意;你拿好的物品一交换我坏的物品二,我当然格外高兴,占便宜啦,但你会觉得吃亏;你拿坏的物品一交换我好的物品二,我觉得吃亏啦,你当然为占便宜而高兴。所以直接以物换物,体现不出具体物品的价值,容易交换失衡或失败。所以,货币就产生了,有自然的金银,有一般国家铸印发行的金属币和纸币。干什么?当做一种体现交换物品层次价值的媒介。

但一个国家建立了,自身得运转,运转是怎么个意思呢?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要劳动得劳动,要消费得消费,不劳动哪来的财富?不消费哪会有持续生存生活的动力呢?那么谁劳动呢?原来是自己,后来经常打仗,净俘获敌对方的人,起初嫌这些人没啥用还得给吃的用的,本来吃的用的都不够,就直接杀掉了——死人才会不吃饭。后来有足够的吃的和用的了,劳动又挺脏挺累的,干脆这些人劳动吧,你们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吃的和用的来。就这样,社会本身就分化为劳力者和食利者两大阶层。奴隶社会也就形成了,奴隶主成为了食利阶层的主力,奴隶成为了劳力阶层的主力。奴隶主希望什么?我付出的越少得到的越多。所以,千方百计逼迫奴隶去不断不停超负荷的去劳动为其生产吃的用的和创造财富,给其消费的也少之又少。那么奴隶们呢?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当然不平衡了,不干活或者反抗。不干活?你敢不干活?于是拳打脚踢鞭子抽,你服不服,干不干活?脾气犟的,直接活活打死!国家是奴隶主的国家,统治者就是奴隶主,当然体谅奴隶主了:就有那么样的奴隶,不打死他,别的奴隶就不怕咱们了,管要管出个威望来;再说了,一个奴隶,顶多几头牲口价,打死了再买几个,无所谓。反抗,怎么能允许奴隶反抗呢?于是创造出了镇压反抗的整套暴力机器。你们想反抗想跟我们打,你们掂量掂量能打得过我们么?反抗就不能白让你们反抗,凡是反抗的人必须得受到极度的惩罚。这就告诉你们这些当奴隶的,要么屈辱的活着,干活,要么痛苦的死去!你们选哪个?而且死也是白死!那么奴隶不干活不行、反抗也不行,那么要么暗地里破坏生产工具、消极怠工,要么逃亡。总而言之,活,可以给你干,但别指望给你干好,除非得失基本等价,把我们当人看。所以,奴隶制的国家,生产力和生产率都很低下,都不怎么高!而且对内对外统治暴力频频,残酷血腥,为了杀一儆百强迫其劳动创造财富,为了掠夺新劳动力么。

后来什么发展了呢?农业的生产工具的进步了,怎么会进步呢?当然是有的劳力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积极性上来了,创造性也就积蓄爆发了。进步了又能怎么样?如果劳力者再充分的干活,就能够使得劳动成果大幅度的提高,那些食利阶层就能够收获多多的大大的。但你食利阶层不把劳力阶层当人看,人家真不给你使劲干活呀,怎么办才能收获多呀?问问那些收获多的食利阶层:你们怎么做的呀?人家倒不隐瞒:很简单,不让人家继续当牲口当奴隶,承认他们是人,给他们正常点的权利,然后把我的地租给他们一块,让他们交租子,交完租子后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他们高兴,拼命干,他们收成了,我当然也就收获多啦。那不太便宜他们了么?不便宜他们,他们不干活,收获是都是你的,但太少了;而且你整他们太狠了,他们万一攒起团来对付你,再把你家给点了人给杀了,是,他们最后偿命,但咱们的命也没了,他们的命能跟咱们的命相提并论么?这样虽然是便宜他们了,但咱们收获比以前多多了,咱们也没有性命之忧。谁利谁弊,收获和安全在那明摆着,你选哪个?于是,地主和农民就这样形成了。封建社会也就顺理成章的替代了奴隶社会,历史就这样进步了。

在这里,国家、社会在经济上其实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动力模式:

农业国经济动力一览2.JPG

画的就这水平,大家凑乎看。说明如下:

(1)农业为经济的基础产业。在这里,农业的作用是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为人生存生活所必须的消费提供基本保障——食品。农业产品的生产也更需要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技术甚至可以直接促进社会性质的改变。农业面临的重大危机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凝滞,以及诱发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危机。

(2)农业提供原料给手工业,手工业产品生产的壮大需要不断发展的工具和技术的支持。

(3)农业的产品、手工业的产品通过商业进行流通。统治者发行的货币参与其中。商业的流通发达程度当然与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4)人的组成可分成劳力者和食利者两大类,而在国家的建制中,因统治者具备了世袭和非制衡的特征,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利益,所以,将人的组成划分为三大类:统治者、其他食利阶层、劳力阶层。而劳力阶层具备了劳动创造财富和消费的双重特征;而食利阶层(包括统治者)因为财富与权力(权利)的传承性所以只具备消费这一种特征。劳力阶层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体现出来,并将决定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和效果水平。

(5)农业是经济中非常脆弱的一环。极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一旦出现农业减产,就可能会造成在原料和食品的比例失调,从而影响和削弱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停滞乃至倒退的局面。而当影响到人这个范围后,关于产品的分配问题将极可能会引发阶层矛盾和对立,都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的结果一是分得最少的劳力阶层最终组织对抗乃至推翻国家统治者的统治,重新建立一个有利于产品分配平衡的氛围和环境;二是感觉分配不均吃亏了的其他食利阶层组织起来,利用矛盾和对立,政变、推翻和取代原国家统治者的统治,重新建立一个有利于产品分配平衡的氛围和环境。

(6)进行流通的货币由于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一旦被统治者的自我利益利用,就会产生多发掺水货币(劣币),通货膨胀,掠夺民众储蓄财富的现象和问题。

(7)刨去世袭不说,劳力者可以通过劳动,然后将劳动后属于自己的成果刨去消费进行储蓄,最终形成自己的剩余财富,然后利用足够的剩余财富进行投资,一旦投资成功,就可以进入到食利者阶层的行列中。而食利者一旦投资失败,那么只能从劳力者重新开始。其他食利者阶层通过为统治者所用,最终可以进入统治者阶层。作为一般的统治者,由于不具备权力的传承性,那么具备在失去被利用的价值后重新回到食利阶层或沦为劳力阶层的可能;但作为特殊的统治者,由于具备了权力的传承性和仇恨的指向性,所以一旦被推翻,则永无翻身之日。

劳力者和食利者.JPG
(8)为食利阶层做主的统治者,由于缺乏切身的经验和真正的动力,所以其统治的国家发展的重心无法在工具和技术上进行突破和提升,因此,我们就发现,持续了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无法在经济上达到更高的水平,政治上更无法摆脱改朝换代的怪圈,那么只能走向历史的循环。
(待续)
附件列表
2311.JPG

原图尺寸 26.11 KB

2311.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31 13:37:00

随着进入十六世纪的西方,宗教文化钳制上神权的内讧分裂及衰落,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的启蒙和知识的独立性传播;散乱分割各地各自为政的政治诸侯国王之间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经济上城市的自立和繁荣,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大批量的出现,行会组织对市场竞争性的阻碍被清除;手工业资产阶级正式产生。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和对外贸易的兴盛,原料不断的被补充,市场不断的被开拓,各种黑道白道兽道人道的交易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非局限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资产阶级也随之形成。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又推动了以货币为基石的金融业的发展,在英国最早履行银行职能的是“金匠”。“金匠”接受私人存款,也对外贷款和兑换货币。16世纪时,伦敦设立了交易所,这样金融资产阶级就出现了,它们往往又被称为银行家和金融贵族。15 世纪末和16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日益盛行起来。至 17 世纪初,英 国的独立小农大为减少,大租佃农场和牧场则逐渐增多。英国圈地运动中独 立小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的过程,也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过程。随着这 一过程的结束,封建经济关系下的土地制度终于被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方式所取代,农业资产阶级也最终形成。当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过程,直到19世纪初,英国的圈地运动才最终落下帷幕。当全新的资本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其能力财富的发家史(由劳力者角色积极转化为食利者的奋斗历史)以及对来自世袭财富制度、世袭权力制度排斥和压迫的极度不满、蔑视和反抗也就形成了一种政治性的力量。为了排除王权对他们金权发展的阻滞、危害、威胁和压迫。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掌控了政权,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和行动,最终变革或直接废除了封建制度。

    在人尽其才各显神通的各种机会的促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打破世袭制度的枷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昔日的劳力者阶层一跃进入食利者阶层,甚至直接进入统治阶层把控政权。这时候,在昔日的劳力者中,出现了一支力量,受知识独立性传播的影响和将自身转变为财富命运的渴望动力,开始对生产的工具和技术进行研究和革新。1765年,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首次在英国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当然这些将工具和技术应用在生产生活上的发明者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实现了他们命运中的根本性转变,在这种对劳力者自身内在动力的绝对促动下,在强有力的内在需要的刺激下,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工业资产阶级正式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全面确立,并开始了它的全球历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3:37:29
而十六世纪的东方,我们的中国却仍然继续着漫长的封建社会(一说是宗法专制社会——皇权)的历程。面对传统理论中的中国明朝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之说,许多人痛心疾首:如果让它发芽结果,中国则如何如何,不至于后来落后挨打弄得悲惨被瓜分的命运。对此,笔者愚蠢的见解是这样的:
(1)东方皇权驾驭统治,官权城市纵横,内部维稳控制的统治框架及环境。祖宗之法不可改,大政方针不可变,敢于违抗者杀新阶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西方城市自治,诸侯领主分散,各种利益纵横捭阖,政治约束力弱,新阶级自由发展空间巨大。
(2)东方劳力者通往食利者的通道狭窄且固定唯一,主要是靠和平时期的科举制度。至于战争时期则靠出生入死的检验,但这种战争那时候和西方不一样,几乎都是内部战争和周边战争的模式,还是不定期的和不常有的,所以时势造诸多英雄非常困难。给劳力者的机会是有限唯一的,就是那么个独木桥一座。
(3)科举制度建立在教育儒学化的基础之上,而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提拔儒学化了的人才直接进入统治圈,为统治阶层服务。说白了就是学习为了啥,为了做官,——光宗耀祖,钱权皆发,青史留名。
(4)正是教育的儒学化,使得科学技术知识的独立性传播被教育系统排斥和扼杀,使得中国本来与西方同一步伐的人才和知识在中华沃土只是昙花一现,青黄不接,乃至最终不知何处了。
(5)大家不妨看一看那时候经济的动力模式图。如果手工业要想发达起来,一要指望原料,二要指望市场。在东方内部市场固化的条件下,本地区的农业提供原料,但农业有个天然的弱点,就是靠天靠人吃饭,一旦本地区的农业出现天灾人祸,那么这个原料就无法保障。天灾人祸越频繁,资本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受冲击就越大。而在东方内部市场固化的条件下,手工业产品面临着市场的开拓瓶颈。市场就那么大,广大的农民基本上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必需的物品呢,可以垄断发财,所以晋商、徽商就很有名气。各个城市里,王公贵族的高端奢侈品需要,平民的生存生活用品需要,的确也需要商人从你那购买产品。但原料短缺和市场需要连在一起,就麻烦了。原料解决不了,市场强劲需求,产品不足能保持住市场就不错了。原料千方百计充足了,市场就那么大,剩余产能怎么办呢?出口吧。政府还控制,人家说允许,当然高兴了;人家说查禁,麻烦了。而且贸易船只的先进技术掌控在政府御用人才的手里,人家可以七次下西洋,扬面子摆架子显示大国崛起啦,你们看看我们多么多么的牛啊,可是花的比赚的多,面子是虚的,效益是实的,失大于得,这事显然持久不了。于是船销毁了,技术也不要了,统治者的一声令下,都没用了也就消失了。什么有用?考试做官出人头地钱权交换有用。做生意,掌控技术干活的,没啥出息。而在西方则不一样,无论是神权组织的多次十字军东征,还是后来的国家扩张贸易,殖民占有及掠夺,劳力者都大量参与,目标始终是对财富的直接动力获取的渴望。于是,不断的地区统一战争,内部市场不断的在变大,外部市场也在不断的被开拓出来。原料供给本地区农业出现麻烦,让别的没出现麻烦的地区农业供给呗。源源不断供给的原料,被手工业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也同样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世界各地被开拓出来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资本的日益发展需要更加强大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但只有劳力者才真正拥有改进和革新工具和技术的经验和动力,怎么办?把这种来自劳力者的动力发掘出来,就可以促进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就这样工业革命发生了,它给大工业产生提供了根本性动力,促使以机器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的工厂制度迅速确立起来。轻工业部门从工场手工业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轻工业部门的机器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重工业的技术革新。
絮叨一大堆,可以分成这么几点:
①原料供给及需求市场的稳定固化,限制了东方资本手工业的发展。
②用扩大对外贸易来促进东方资本手工业发展的梦碎在政府政策多变的局限上。
③工具和技术上的来自政府的垄断性和处置的随意性。
④通过得到权力间接获取财富的动力途径导致对农工商劳力阶层总体上的鄙夷和轻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3:37:51
(6)东方货币的衡定性,银本位的最终确立,近一步将统治者对货币动手动脚的弊端排斥在外,使得统治者面临缺钱危机的时候,只剩下加税这条了。而东方社会财富总量和流动的衡定化,注定了自身变数的有限性和循环性。而西欧各国对海外地区的殖民掠夺,直接促进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还使西欧的商业和国际贸易空前发展, 并引起商业性质和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使物价猛烈上涨,引起了“价格革命”。 据统计,从 15 世纪末到16 世纪末,全欧洲的黄金储量由 55 万公斤增加到 119.2 万公斤;白银储量由 700 万公斤 增加到 2100 万公斤。这些金银大量流入流通领域,引起了长时期的物价上 涨。由于这次发生的物价上涨涉及到工农业全部商品,且前后持续了一个世 纪之久,上涨幅度又高达几倍之多,因此,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其影响所及,波及西欧大多数国家。“价格革命”对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影响。城乡雇佣工人的生活下降了。在英国,商品价格平均提高 155%,而工资仅增长 30%;在法国,商品 价格提高120%,而工资仅提高了24%。农村贫苦农民和城市平民日趋贫困 和破产,他们在经济上日益受制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准 备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产阶级一面利用城乡廉价劳动力,一面又按不断上升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取高额利润。在经营方法上与资产阶级相近的贵族 和上层富裕农民,也因此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而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因此受到很大损失。他们入不敷出,财富和地位都不断沦落。“价格革命”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7)东方皇权社会对自由思想和异端文化的控制和清除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①权力至高无上,对权力的无条件服从和崇拜就可以得到保护。所以,一旦出现危机就只能指望“皇恩浩荡”和“青天在世”。否则没戏。
②御用文化和民体文化分开。干什么?显示不一样是其次,最主要的是隔离民权因素的传播及影响。我们说什么,你们直接听不明白,这才是高深文雅,大家都来关注都来学习,这叫有学问;你们说的那玩意几乎都是庸俗低级的,有价值的很少,我们捡有用的记录就不错了,大家听听知道一下鄙夷一下完事了。
③“文字狱”。人类语言不是有个发泄性么。文学艺术上体现出来了这种自由与倾向,那还得了,杀!不除掉,被民权利用怎么办?
④教育直接与统治阶层挂钩,大家都好好学习,准备将来当官,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流芳百世,千古留名。原来,还能按技能分文科和武科,后来干脆就儒学那些古书,不学当不成官,当不成官就改变不了自己的贱民命运。
而西方人权文化的思想启蒙和传播,则建立在宽松的文化传播和技能教育传承的基础上。首先战争频发,国王轮流做,权力文化控制力弱,发展自由空间广大。其次没有御用文化和民体文化的决然分开,两者甚至互相影响。王宫里流行可以直接到民间,民间的流行也可以进宫廷。另外,因君主好恶引发的“文字狱”牵连全国性震慑杀戮和全面化的禁言几乎没有,而且大到国王贵族,小到平民劳工,都可以一起去看绘画、赏戏剧、读小说,听演讲。另外,教育的民间实用化而非需求统治化,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技能分科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知识的人才型独立传播,使得原有的科学技能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革新和推广。
所以,笔者对这个议题的结论就是:没有如果,所有的力量共同作用的指向就是后来的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根本没法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3:38:25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历程包括自由竞争的商业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的帝国资本主义阶段和现在的货币资本主义阶段。
而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人类在工具和技术上的发现、创造与革新的脚步就始终没有停息下来。1870年之后,由单纯资本直接资助和文化维护下的从劳力者阶层脱颖而出单打独斗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发明人、革新者、改进者开始逐渐被资本资助和政权资助共同支撑的科学家协作团队所取代。利弊同时显现出来。
利:
①团队分工协作集众人智慧于一身比个人单兵独斗更具能量和效率。
②对工具和技术革新、改造的资本与政权双重资助的模式,使得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开始全面化,资本的资助动力来自于效益,而政权的资助可以用在非效益的部门和产业,从而弥补资本资助的短视性和片面性。
③专门科学家的培养和形成是在原有积累的正确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跳跃过这方面自身实践尝试的经验积累,直接去接续研究相关的课题。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研究距离,避免了前辈经验逐渐积累、领悟突破的繁琐过程。整个研究过程能保持连续性且不断加速。
弊:
①团队分工协作的问题在于成果及其收获的分配,一旦分配不均,对分工付出众多的个人及关键部门的动力打击是严重的——得不偿失,我付出那么多干什么——容易导致协作的最终失败和成果的巨大隐患问题。
②政权资助,甚至是国家供养模式的形成,开始促成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维护、稳固和强化的工具和技术的研究突飞猛进,间接促成了霸权和帝国的形成。而作为利益强权的产物——战争日渐强大的威力及近乎完全毁灭性的后果也开始体现了出来。
③专门研究工具和技术的科学家队伍的形成,如果是建立在正确实践的理论知识——劳动经验极其创造的归纳总结基础上,那么这个战斗力是非常强且连续性的。但这个前提是基础必须正确。怎么算正确的呢?你说正确就正确吗?不是,正确要符合以下客观的条件:对劳动的实用性,对产业的效益性或效率性。据说这是根本性的评价标准。于是问题也就出现了。
形成的科学人才的培养形成机制本身脱离了劳动的实用性,甚至是产业自身,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知识而实验,为了考试而实验,为了文凭而实验。
纠结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上,理论知识需要语言文字来表达,那么首先困在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说白了就是为了说得好听,写得通畅,拽词用句,然后因为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与表达不同而争执攻击、喋喋不休;或者跑出笔者用意的范畴,东拉西扯,最后给你顶“帽子”,然后肯定你或否定你。其次困在自身逻辑的系统性上,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圈地自封,搞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那一套。这术语那术语,你不明白就不是内行。我管它实用不实用呢,我明白我内行,我就是专家就是学者,你们越不明白,就越显得我这科高深,我作为唯一明白的就伟大呀就是标杆就是行家。然后拿出所谓的“专业”“学科”等标准往别人那套,哪管别的,只要不符合俺这个标准的:什么破JB玩意,垃圾,直接排斥掉。
任何正确的实践的理论知识都是有其实际应用覆盖的范围及条件性。但在半道出家科学家的研究中,却常常出现将已承认的正确的实践的理论知识范围扩大化和条件虚无化的问题,研究的结论通常是:不符常理,错误指向。结果在真正的成果面前止步离开。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工具和技术的创造、革新和改进,劳动本身也在不断发生着自身的变化,产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原来的理论知识却是建立在没有发生变化的劳动的基础上,适用于原来的那种变化前的产业,此劳动非彼劳动啦,此产业非彼产业啦,那么你这理论知识还用旧的模式来套,你套的进去么?尤其是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原有劳动和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你只着眼过去不落脚在现在,你不还得落后么!
但不管怎么样,前行的国家里,总还算利大于弊,于是工业革命(一说产业革命)发生接二连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3:38:55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部门的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的欢迎。此后,在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的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蒸汽机的改进发明及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是物质生产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随着工业资本的增殖,工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工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机器工业排挤取代了落后的手工业,人口重心开始转移,工业城市迅速兴起,随着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路、航运交通的大发展,人类正式进入大机器的工业时代——“蒸汽时代”,开创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中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经过多人的不懈努力,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带来的新能源——电力正式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实用,电力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随后,电力被广泛应用到人的生活领域,电车、电话、电灯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工具和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电力的大量需求。19世纪80年代,随着远距离输电方法的试验成功,以发电站为起点的输电线组成了电力网络。通过纵横交错的电网,源源不断的电力被送到各个工厂和千家万户。充足而廉价的电力,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汽车经过不断的改进,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而在20世纪初,德国人制造出飞艇。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此后,在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飞机和飞行技术日益完善。20世纪30年代,螺旋桨客机投入使用;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开始在蓝天翱翔。
而当20世纪中叶到来之时,中东地下沉睡的石油之海那些开采出来源源不断供给世界的原油,即时破解了世界工业化的轻工业原料受制于农业的瓶颈,使得应用破解药方的西方充分享受到了空前美好的经济繁荣。石油的大规模廉价的供应,不仅带来了西方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石油的衍生产品,从根本上突破了轻工业原料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制约!石油化工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化学工业的革命:合成氨的大规模生产,刺激了化肥的急速增长,直接突破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于防治农业的病虫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尼龙、涤纶、腈纶等化学纤维,在纺织业中大量替代了棉花和动物皮毛。塑料开始出现,替代了日常生活中,从锅碗瓢盆到桌椅板凳等家庭装备;而在工业原料中,从汽车的零部件到集成电路都离不开塑料;在建筑行业,塑料被大量替代钢铁、木材和水泥;在包装行业,塑料薄膜、塑料袋遍布市场。合成橡胶在各种轮胎、传动带、胶管等工业用品中大大超越了天然橡胶,在雨衣、胶鞋等生活用品领域,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在涂料和胶黏剂工业中,新兴材料同样大放异彩。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出现了汽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四大件”的消费品热潮,这些产品都离不开石油化工在轻工业原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现代生活中,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消费品当中,来源于农业的直接产物,已经倍感稀缺。什么的确良衬衫、腈纶面料、人造皮革的夹克,解放牌胶鞋遍布大街小巷,三合板的大立柜取代了纯木家具,合成材料的地板大规模进入家庭,超白的涂料使房间更加明亮。硬质塑料的切板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逛菜市场的家庭主妇的手中不是网兜就是塑料袋。这所有的一切,如果没有石油及化工技术所引发的材料革命,都将不复存在。来自农林作物的消费品原料,被人工合成的数以万计的新材料取而代之,其中就包括现在令中国老百姓疑窦丛生,忧虑重重的各种添加剂。石油化工对轻工业所造成的革命性的冲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消费时代!
人类不仅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时代,而且开始全面享受这个时代,现代化大生产普遍发展起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下半叶发展至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变。二战之后,半导体的出现,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帷幕。1958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将计算机推向信息革命的中心,微处理器、网络、卫星、光纤、激光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在通信领域形成了汇聚效应,并奠定了此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当1995年第一个图形浏览器“网景”出现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革命迎来了第一次高潮。如果说石油化工技术所创造出的各种新材料,改变了人类所能触摸到的几乎一切物质;那么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则提供了人脑所能感知到的近乎无限的体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电脑”已经突破了人脑“意识”的有限性。正是这种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生物克隆技术出现,航天科技出现,人类科学研究开始从原有的圈子向更大的外空间拓展向更加微小空间压缩。还有什么?到目前为止,就是这些。至于科学技术在这个“信息时代”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意外的惊喜崭新的突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