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技术凭什么发生变化的根源谈起。
自从我们人类的老祖宗建立起了国家,农业提供给我们吃的,手工业提供给我们用的,商业则进行贸易的交换,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的通过商人可以卖给别人,让他们吃,让他们用;我们没有别人有的,我们通过商人可以从别人那里买来,然后我们吃我们用。贸易交换的方式有好几种:直接以物换物。大家都需要对方的这个,都觉得很合适,那就直接交换呗,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但物品与物品本身都不一样,一类物品自身也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你拿好的物品一交换我好的物品二,我当然乐意;你拿好的物品一交换我坏的物品二,我当然格外高兴,占便宜啦,但你会觉得吃亏;你拿坏的物品一交换我好的物品二,我觉得吃亏啦,你当然为占便宜而高兴。所以直接以物换物,体现不出具体物品的价值,容易交换失衡或失败。所以,货币就产生了,有自然的金银,有一般国家铸印发行的金属币和纸币。干什么?当做一种体现交换物品层次价值的媒介。
但一个国家建立了,自身得运转,运转是怎么个意思呢?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要劳动得劳动,要消费得消费,不劳动哪来的财富?不消费哪会有持续生存生活的动力呢?那么谁劳动呢?原来是自己,后来经常打仗,净俘获敌对方的人,起初嫌这些人没啥用还得给吃的用的,本来吃的用的都不够,就直接杀掉了——死人才会不吃饭。后来有足够的吃的和用的了,劳动又挺脏挺累的,干脆这些人劳动吧,你们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吃的和用的来。就这样,社会本身就分化为劳力者和食利者两大阶层。奴隶社会也就形成了,奴隶主成为了食利阶层的主力,奴隶成为了劳力阶层的主力。奴隶主希望什么?我付出的越少得到的越多。所以,千方百计逼迫奴隶去不断不停超负荷的去劳动为其生产吃的用的和创造财富,给其消费的也少之又少。那么奴隶们呢?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当然不平衡了,不干活或者反抗。不干活?你敢不干活?于是拳打脚踢鞭子抽,你服不服,干不干活?脾气犟的,直接活活打死!国家是奴隶主的国家,统治者就是奴隶主,当然体谅奴隶主了:就有那么样的奴隶,不打死他,别的奴隶就不怕咱们了,管要管出个威望来;再说了,一个奴隶,顶多几头牲口价,打死了再买几个,无所谓。反抗,怎么能允许奴隶反抗呢?于是创造出了镇压反抗的整套暴力机器。你们想反抗想跟我们打,你们掂量掂量能打得过我们么?反抗就不能白让你们反抗,凡是反抗的人必须得受到极度的惩罚。这就告诉你们这些当奴隶的,要么屈辱的活着,干活,要么痛苦的死去!你们选哪个?而且死也是白死!那么奴隶不干活不行、反抗也不行,那么要么暗地里破坏生产工具、消极怠工,要么逃亡。总而言之,活,可以给你干,但别指望给你干好,除非得失基本等价,把我们当人看。所以,奴隶制的国家,生产力和生产率都很低下,都不怎么高!而且对内对外统治暴力频频,残酷血腥,为了杀一儆百强迫其劳动创造财富,为了掠夺新劳动力么。
后来什么发展了呢?农业的生产工具的进步了,怎么会进步呢?当然是有的劳力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积极性上来了,创造性也就积蓄爆发了。进步了又能怎么样?如果劳力者再充分的干活,就能够使得劳动成果大幅度的提高,那些食利阶层就能够收获多多的大大的。但你食利阶层不把劳力阶层当人看,人家真不给你使劲干活呀,怎么办才能收获多呀?问问那些收获多的食利阶层:你们怎么做的呀?人家倒不隐瞒:很简单,不让人家继续当牲口当奴隶,承认他们是人,给他们正常点的权利,然后把我的地租给他们一块,让他们交租子,交完租子后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他们高兴,拼命干,他们收成了,我当然也就收获多啦。那不太便宜他们了么?不便宜他们,他们不干活,收获是都是你的,但太少了;而且你整他们太狠了,他们万一攒起团来对付你,再把你家给点了人给杀了,是,他们最后偿命,但咱们的命也没了,他们的命能跟咱们的命相提并论么?这样虽然是便宜他们了,但咱们收获比以前多多了,咱们也没有性命之忧。谁利谁弊,收获和安全在那明摆着,你选哪个?于是,地主和农民就这样形成了。封建社会也就顺理成章的替代了奴隶社会,历史就这样进步了。
在这里,国家、社会在经济上其实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动力模式:画的就这水平,大家凑乎看。说明如下:
(1)农业为经济的基础产业。在这里,农业的作用是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为人生存生活所必须的消费提供基本保障——食品。农业产品的生产也更需要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技术甚至可以直接促进社会性质的改变。农业面临的重大危机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凝滞,以及诱发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危机。
(2)农业提供原料给手工业,手工业产品生产的壮大需要不断发展的工具和技术的支持。
(3)农业的产品、手工业的产品通过商业进行流通。统治者发行的货币参与其中。商业的流通发达程度当然与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4)人的组成可分成劳力者和食利者两大类,而在国家的建制中,因统治者具备了世袭和非制衡的特征,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利益,所以,将人的组成划分为三大类:统治者、其他食利阶层、劳力阶层。而劳力阶层具备了劳动创造财富和消费的双重特征;而食利阶层(包括统治者)因为财富与权力(权利)的传承性所以只具备消费这一种特征。劳力阶层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体现出来,并将决定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和效果水平。
(5)农业是经济中非常脆弱的一环。极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一旦出现农业减产,就可能会造成在原料和食品的比例失调,从而影响和削弱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停滞乃至倒退的局面。而当影响到人这个范围后,关于产品的分配问题将极可能会引发阶层矛盾和对立,都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的结果一是分得最少的劳力阶层最终组织对抗乃至推翻国家统治者的统治,重新建立一个有利于产品分配平衡的氛围和环境;二是感觉分配不均吃亏了的其他食利阶层组织起来,利用矛盾和对立,政变、推翻和取代原国家统治者的统治,重新建立一个有利于产品分配平衡的氛围和环境。
(6)进行流通的货币由于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一旦被统治者的自我利益利用,就会产生多发掺水货币(劣币),通货膨胀,掠夺民众储蓄财富的现象和问题。
(7)刨去世袭不说,劳力者可以通过劳动,然后将劳动后属于自己的成果刨去消费进行储蓄,最终形成自己的剩余财富,然后利用足够的剩余财富进行投资,一旦投资成功,就可以进入到食利者阶层的行列中。而食利者一旦投资失败,那么只能从劳力者重新开始。其他食利者阶层通过为统治者所用,最终可以进入统治者阶层。作为一般的统治者,由于不具备权力的传承性,那么具备在失去被利用的价值后重新回到食利阶层或沦为劳力阶层的可能;但作为特殊的统治者,由于具备了权力的传承性和仇恨的指向性,所以一旦被推翻,则永无翻身之日。随着进入十六世纪的西方,宗教文化钳制上神权的内讧分裂及衰落,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的启蒙和知识的独立性传播;散乱分割各地各自为政的政治诸侯国王之间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经济上城市的自立和繁荣,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大批量的出现,行会组织对市场竞争性的阻碍被清除;手工业资产阶级正式产生。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和对外贸易的兴盛,原料不断的被补充,市场不断的被开拓,各种黑道白道兽道人道的交易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非局限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资产阶级也随之形成。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又推动了以货币为基石的金融业的发展,在英国最早履行银行职能的是“金匠”。“金匠”接受私人存款,也对外贷款和兑换货币。16世纪时,伦敦设立了交易所,这样金融资产阶级就出现了,它们往往又被称为银行家和金融贵族。15 世纪末和16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日益盛行起来。至 17 世纪初,英 国的独立小农大为减少,大租佃农场和牧场则逐渐增多。英国圈地运动中独 立小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的过程,也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过程。随着这 一过程的结束,封建经济关系下的土地制度终于被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方式所取代,农业资产阶级也最终形成。当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过程,直到19世纪初,英国的圈地运动才最终落下帷幕。当全新的资本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其能力财富的发家史(由劳力者角色积极转化为食利者的奋斗历史)以及对来自世袭财富制度、世袭权力制度排斥和压迫的极度不满、蔑视和反抗也就形成了一种政治性的力量。为了排除王权对他们金权发展的阻滞、危害、威胁和压迫。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掌控了政权,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和行动,最终变革或直接废除了封建制度。
在人尽其才各显神通的各种机会的促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打破世袭制度的枷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昔日的劳力者阶层一跃进入食利者阶层,甚至直接进入统治阶层把控政权。这时候,在昔日的劳力者中,出现了一支力量,受知识独立性传播的影响和将自身转变为财富命运的渴望动力,开始对生产的工具和技术进行研究和革新。1765年,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首次在英国出现。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当然这些将工具和技术应用在生产生活上的发明者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实现了他们命运中的根本性转变,在这种对劳力者自身内在动力的绝对促动下,在强有力的内在需要的刺激下,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工业资产阶级正式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全面确立,并开始了它的全球历程。(1)农业当然还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它还是提供原料和食品的功能。但是轻工业所使用的原料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全部或大部分指望农业提供,重化工业也提供原料给轻工业。自身发展的原料,原来农业几乎完全靠自己供给和发展,如今工业生产出来的的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科技产业培育出来的种子,都反过来作用于农业,而农业独立发展性的破除,使得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市场,也缺少不了钱,尤其是想成规模发展——机械化产业化,必须得金融业的大力支持。
(2)劳力者阶层还是靠出卖劳动保障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劳力者出卖自己劳动的产业范围空前扩大,同时劳力者仍旧保持着自身独立研究、创造、改进和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能力,也是当仁不让。但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产业和行当。一方面,这使得劳力者自身可以通过这种研究受益和积累财富,一举晋升到食利者阶层,可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劳力者的脑力劳动从原来只是对整个食利阶层的一种娱乐服务,开始转化为能够直接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来自统治阶层和其他食利阶层的投资,使得工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倾向日益符合统治利益和资本的利益,从而形成一种强势的控制和垄断。
(3)商业转化为服务业,且成为其主干,其他产业的产品通过服务业的销售和流通,当然得增加点成本了赚点啦,最终供给给人群消费。这个流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大的市场。这个过程将以前直接的对人群的供给,转化为大的市场供给。
(4)真正的统治阶层通过对货币的控制与运作,实现了金融业的发达。金融业也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中之重且必不可少的行业。有人将其合并入服务业,甚至将统治阶层也套上服务业的帽子,这个真不行。金融业发行的货币体现着国家真正统治阶层的意愿和意志。货币本身有着超越时代的不可变化的本质属性。试图掩盖这种货币自身本质属性,从而实现自身的统治私利意图,正是货币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大特征。金融业在当今的经济动力体系中,通过货币对其他产业会起到引导调解诱发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巨大能动作用,是绝对的一门学问。
(5)科技产业的作用据说是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能动力量。事实由于资本和政权的控制和垄断,科技产业的作用开始变得有限了。正如石油化工技术带给西方20年的经济繁荣,而信息技术仅仅给西方带来了5年的繁荣。
(6)与农业国经济动力模式不同,在食利阶层(包括统治者)这里,出现了投资这个动力。劳力者通过劳动创造财富,食利者通过投资给产业,再通过产业劳力者劳动创造财富的回馈和回报,获取财富。面对这个动力途径,一种看法认为这就是剥削,是压迫;另一种看法认为是劳力者创造财富的间接促动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是剥削和压迫。笔者水平有限,保持中立。
这据说就是人类社会在技术上的整个的发展与变化。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