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出版风暴来了
· 2011-12-31 01:49
· 中国时报
· 【陈颖青】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23100476.html
二○一一年在台湾是数字出版最乏善可陈的一年,我们有微幅成长的书单,变动不多的销售平台,和几乎没有变化的市场。事实上如果单单看单书营收,今年的销售量甚至还少于去年。
反观美国,二○一一几乎又是数字出版火山喷发的一年。硬件阅读机器继苹果的iPad之外,亚马逊的七吋平版,成为新一代的销售冠军,然而亚马逊的威力不只在硬件,而在对整个产业的颠覆。
继它的作者自助出版平台之后,亚马逊扩大跟作者签约,不但出电子书,同时也出版纸本,并发行到传统市场。美国业者眼睁睁看着他们最大的销售通路,转身变成最可怕的出版竞争对手。不只这样,他们新成立的阅读机拥有者图书馆,让读者可在云端借阅不曾购买的图书。云端书城不只带给读者新的便利,也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融。出版、卖书、图书馆借阅,传统上三个边界明显的产业,正在打破疆界之中。
美国出版商对亚马逊的行动一片哗然,但时势所趋,人人束手无策。个别出版集团可能中止亚马逊图书馆的借书授权,但作者则开始发现,原来他们不需要出版商也可出版自己的作品。
自助出版成为欣欣向荣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作者直接在在线发布作品,直接从销售平台收取销售所得,擅长说故事的作者成为新市场的常胜军。而在自助出版平台上,还有更多生态系从原本的出版社业内移转出来,包括营销、编辑、设计等,共同形成一个活络的产业支持体系。
调查发现过去半年内,电子阅读器在美国拥有量翻了一番,从六%提升到一二%,合并新兴的平板装置,美国成年人口持有可阅读电子书硬件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二○%。
不过在狂热叫好声中,美国仍有思想深刻的思考者愿成为唱反调的乌鸦。著名的数字媒体思想家尼可拉斯.卡尔在其新作《网络会不会让我们变笨?》中,大力警告在线阅读对人类心智的冲击。
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实验发现,我们在网络上搜索的时候,脑部活动的模式与阅读书本文字时非常不同。读书的人在大脑处理语言、记忆和视觉的区域有大量活动,而在在线冲浪的,则与做出决定、解决问题相关的前额叶区活动频繁。原因是读者在在线这种充满超链接的环境,随时随地都要做决策,这个连结值不值得点,下一步我要往哪个页面前进。
在线充满干扰的环境让过去沉浸、专注的阅读环境成为失落的过去,读者甚至因在线环境的强大吸引力,不断弱化过去在纸张书上养成的专注与深度阅读的能力。
台湾在大量鼓舞数字出版,云端阅读的时候,也需学界扮演警戒与提醒者的角色,在阅读生态面临大变动的时代,提醒我们阅读模式的转变,对我们以及下一代的心智发展可能产生的冲击。阅读模式的改变所影响的范围,可远远不只是出版产业而已。
最后补充一个对台湾这样文化输入型的出版市场影响巨大的情报。根据业内消息,继日本出版社之后,美国出版社也开始在合约内,要求签约出版社完成的译稿,要自动转让给授权出版社了。
外国出版社要译稿做什么呢?不就是让你帮他打工五年,做出译稿,然后他就可以在全世界卖各种语文的电子书吗?亚马逊在欧洲的策略已经清楚地展露了这样的意图。根据在线消息,亚马逊进军欧洲,首先瞄准的是德语市场,他们在德国召募译者把英文书翻译为德文,甚至用竞标方式让译者低价「抢标」。
对于一向以翻译书占热门大宗的台湾出版业者,这个趋向显示,未来翻译书出版,将形同为国外版权拥有者打工的局面。迟早国外的出版社会从卖版权,变成授权代工,最后变成代工制造,最后当他们有了翻译制程的管理经验,台湾出版社的角色就被迫边缘化了。当世界的一军挟着丰沛的能量入侵中文市场的时候,我们还有对抗的力量吗?
(作者为内容推进实验室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