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并非德国说了算 原法国驻英国大使杰勒德•艾勒拉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法英之间终于大起争执,我们两国的人都如愿以偿了。这件事说开来并不简单:为什么英国方面对法国经济形势的看法会那么苛刻,而对英国的许多经济问题却如此宽容呢?然而,尽管双方的唇枪舌战已经白热化,我们也不应因为这场争执而忽视一个重要问题:最近这次布鲁塞尔会议,不过是又一次“最后机会(且毫无用处)的峰会?还是预示着一个新欧洲的到来?与主流观点相反,我认为是后者。
拜这场严重金融危机所赐,自欧元问世以来,货币联盟第一次有望不再形单影只:一个具备一体化法规、共同的平衡预算纪律和相互监督机制的财政联盟将与之相伴。任务尚未完成,这项协议也不能立刻终止这场危机,但这是一个进步。事实上,由于担心被边缘化,除了英国以外,所有非欧元区国家一直都愿意磋商一份新协议,表现出了他们对单一货币和欧洲未来的信心。
那么,欧盟(EU)果真就像主流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处于德国统治之下吗?在法国,有些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谈到了俾斯麦(Bismarck)、慕尼黑以及其他种种往事。其实情况没那么复杂。在45年的时间里,德国被剥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经过大胆改革,这个国家如今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使她决心捍卫国家利益。这并非“暴动”,而是回归正常。法德关于债务危机和欧洲经济治理的提案,促成了布鲁塞尔的决议。这些提案是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财政纪律和欧洲团结问题上,经过艰辛谈判而达成的,并非德国命令之下的强制性结果。况且,假如德国想主宰欧洲,它所需要提供的将不只是紧缩措施、财政纪律和自动制裁机制,而必须具备在外交政策、军事和安全问题上承受风险的政治意愿及手段。德国政界目前或许并不愿意追求这些东西吧。
法国国内的态度也有所变化。反欧情绪依然高涨,并且不仅仅来自极左和极右派势力。但关键不在这里。在法国政界和商界,关于欧洲、欧元的未来、经济治理,以及集合各个国家主权、以应对当前共同挑战的必要性等方面,一种新的共识正在逐渐显现。法国精英阶层心照不宣地日益意识到,欧洲再也不会仅仅是法国思想和利益的延伸。人们有些不情愿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并不是法国更加感谢欧洲,而可能是欧洲更加感谢法国。但这里面必须经过权衡:假如分享更多主权,意味着把欧洲变成“大瑞士”,任何一个法国领导人都不会接受。人们能够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待国家利益,说明他们有能力对欧洲的利益、对利用欧洲在贸易、金融和外交上的可观优势捍卫这些利益的共同意愿作出界定。
这意味着我们距离欧元崩溃的末日预言还很遥远,也意味着尽管现状不可维系,但也不会突然就变成联邦制。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欧洲都将形同一只混血动物。一方面,我们在经济和财政方面的一体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政府间合作将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外交事务和国防方面。要使这个机制行之有效,我们需要制定更实际、更民主的欧洲制度,各国政府也需要展现出更加团结一致的领导力。制度不健全,就难以建设一个强大的欧洲。同样,如果各国都软弱无力,建设欧洲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这个缘故,法德联盟尽管极其必要、极其艰难,也不足以领导新欧洲,而且也不应该把意大利、西班牙或波兰等其他国家排除在外。这是萨科齐总统5年前提出的主张。不过,他当时把英国也包括在主要国家之内,因为他确信英国会在欧洲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正因如此,英国把自身排除在那项协议之外,虽然符合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决定顺从党内高层意思的选择,却是一种极其不明智的做法。他所投下的唯一否决票,等于是反对英国在欧洲事务上发挥影响力。
此事不仅关系到欧洲内部的福祉。在美国打算少插手、各种挑战纷至沓来之时,如何与这个世界打交道,将考验欧洲的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都付出些许的努力,更别说来一场文化革命了。不是吗?
本文作者是黑石(Blackstone)集团的特别顾问,曾任法国驻英国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