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的悖论
这是一个流传许久的寓言故事:
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都没有如此悲哀。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一生对宗教都很虔诚,整天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当他死后,除了他的家人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冷冷清清。
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就问道:“请向我解释一下这个镇上的人为什么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略一个圣人。”
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他是个色鬼和酒鬼,却是镇上最大的施舍者。他性格随和、开朗,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向一个人买酒,向另一个人买鸡,向第三个人买奶酪。出手还十分大方。可死去的另一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成天吃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有人会想念他的。”
勤俭,这个古老的美德也被带入到我们的讨论当中,在这里似乎经济衰退的罪恶之源,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节约是一种美德,因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增加,将促进增长。
然而凯恩斯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储蓄的增加可能导致支出的减少,因而引起产出的下降,并引发衰退。一时间,我们无法用过去的常识来捍卫我们选择的理论。如果说储蓄的增加导致支出的减少,那么消费的增加又是如何增加产出的呢,让我们看看凯恩斯是如何回答的。
假设联想公司决定用1000万元建一座新的办公大楼,这1000万元最终会以工资和利润的形式到了建筑工人和建筑公司的手中。建筑公司老板却不会把1000万元存入银行,相反,他们会花掉大部分钱,假设他们花掉了750万元,剩余的钱存起来,这750万元就是支出,与联想公司最初的1000万支出一样,因此在这一阶段,1000万投资已经增加了GDP约1750万元。商店老板获得了建筑工人花掉的750万美元,然后,他们自己也用掉了新收入的75%,如此循环下去,假定在这个支出链的每个环节,人们都支出了他们收入的75%,在每一轮中,消费也随之增加了。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支出是1000万元,通过不断的乘数效应最终带来了4000万元的GDP,是原来的4倍。
美国2.47,德国1.79瑞典1.40
现实世界的乘数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方说当我们决定增加对汽车的需求,首先那么机动车辆和工业装置的部门会增加相应的需求,紧接着金属制品、机床、电子设备、纺织品、橡胶等相关行的产能随之增加,随后这些相关的企业又会带动更多地行业,最终,我们也无法知道经济体中某一部分的改变是如何从一个部门传导到另一个部门。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位来自前苏联的经济学家的初衷是为整个苏联设计一套庞大的经济引擎,结果他的数学统计为我们理解乘数效应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列昂惕夫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划分为42个部门,并以此深入研究了经济中供给者的变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产生的影响。
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甚至能准确地计算出凯恩斯的开支乘数,他计算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对机动车辆最终需求增长1000美元,需要价值133.60美元的黑色金属,44.90美元的铁/钢制品,29.20美元的电子设备。
当然,这只是众多“乘数效应”中的一宗,并且无数宗“乘数效应”会互相抵消,会互相排斥,其结果更加无法预测,尽管我们不可能根据列昂惕夫的模型知道知道你多买一个鸡腿汉堡,会带动麦当劳的收入、商业区的租金和农场的养殖业多大的发展,但至少,列昂惕夫为我们解开乘数之谜提供了途径。
根据列昂惕夫的分析,我们甚至会得到一些吃惊又有趣的结论,比如当人们决定增加教育开支时,那么硫磺酸的厂产企业迅速应该增加产能,为什么呢?因为,增加支出就需要教科书,教科书需要承印物,而承印物又要木板纸浆,而木板纸浆生产中的一种必备原料就是硫磺酸。
1929年的大萧条中,太多的商品压在仓库里积压,大量的劳动力过剩,但当时人们的做法就像美国胡佛总统说的那样:“什么也别做,站在那儿别动!”他们坚持认为,失业是由工人争取过高的工资引起的,那些排着长队领取面包的工人使他们的家庭已经处在挨饿的边缘,他们甚至把这些顽固的工人称作傻瓜。
凯恩斯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们在萧条严重的时期,不应该死抱着萨伊定律不放,他重新将需求看作是振兴经济的法宝,他提出ZF应该刺激总需求,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为了让宏观经济平衡发展。
1933年凯恩斯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题为“繁荣的方法”的四篇文章,首次阐述了关于乘数的概念,在今天看来,乘数的概念仍是“凯恩斯主义魔法中最著名的部分”。至此,萨伊的观点逐渐被凯恩斯取代了,人们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ZF开始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刺激消费,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凯恩斯不仅将乘数效应看作是国家繁荣的秘密,他还引用曼德维尔的蜜蜂寓言来形容这些浪费活动对人类经济的贡献,人类社会就好比一个蜂巢,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
据记载,岳阳楼的兴建的原因是这样的:唐朝初年,天下大旱,很多地方粮食颗粒无收。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岳阳地区也遭此大灾,县令见了忧心如焚。他茶饭不香、朝思暮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县令请来了所有的豪门富户,对他们说:“我们守着八百里洞庭,应该好好地观赏游玩。如果造一座高楼,可以一览洞庭全景。诸位大人在楼上吟诗作画,听歌赏月,举杯极目,岂不是风流千古?”有钱人听了,大喜过望,纷纷出钱建楼。县令立即找人设计、施工。大批农民有了工作,很多行业也沾了光。岳阳人有了谋生之路,非常顺利地度过了荒年,这就是后来的岳阳楼。
用今天经济学的语言解释,岳阳楼的修建正是ZF扩大财政支出最好的例子,县令想要维持一个令人满意的总产出和就业水平,为了调节总需求,积极地ZF干预就必不可少,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而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正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整来调节经济,而乘数效应就是其中的秘密武器,因为人们能够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反措施来进行控制。
夸张的经济学家们甚至用这样一个形象地比喻来理解乘数效应: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埋在废弃矿井里面,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将不再存在。
事实上,凯恩斯亲自就用古怪的行为实践着乘数的效应,下面是经济学家卡尔文•B•胡佛教授记录的一个小故事: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饭店里,当我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的讽刺了我从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将其弄乱的优雅举止,他用胳膊扫了一下,将两三条毛巾扫到地板上,并且开玩笑的说:“我确信与你非常谨慎的避免浪费相比,我对于美国经济更加有用,因为弄乱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