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670 12
2007-01-08

  2007-01-08 11:16:4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国观察之任剑涛专栏

高校扩招7年已经引发了金融问题。有报道说,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当年即卷入了贷款风潮之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为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组成了联合调查组,近期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经上报国务院。同时,有研究单位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高校贷款还存在“统计黑洞”。专家也指出,高校扩招贷款实际上存在高校、地方、银行三方共谋利益的状况。

  高校扩招初期,人们曾欢呼中国高等教育从此前的“精英教育”模式进入了“大众教育”模式。面对这种转换是不是太过急剧的质疑,有人振振然地答道:中国人口基数大,维持精英教育模式,不就等于残酷地剥夺了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了么?还有人进一步提供理由,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如此之快,需要的人才是如此之多,教育有什么理由像蜗牛爬一样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呢?正是这些十分堂皇的理由支持了数年的高校扩招,支持了高校天文数字的贷款,造成了新的金融危机隐患。

  其实,无须经过繁复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断然的结论:高校扩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大跃进招数。本来,教育发展确实是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但教育本身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讲,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在是大大滞后于社会的需求了。然而,从教育自身的发展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育又实在不堪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时基于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步调的良好主观愿望,放开了步子,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推进高等教育呈几何级数跳跃发展。高校扩招的大跃进、高校贷款的大跃进、高校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的大跃进,就在政府与银行的双重支持下,为自己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三方的合作,既显示为不谋而合,又好像可以说有谋而合。不谋而合,是因为三方没有在一起精心切磋这样的贷款发展方式的利弊得失,一说高校需要大笔款项,高校想自己每年总是有学费收,政府想自己是在推动教育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进步,银行想自己有一个没有大的风险的贷款主儿,大家就放心地将银行的银子注入了高校。说是有谋而合,就是三方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诚如专家所言“政府通过低价转让土地的办法,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投入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真是各方都有好处的大跃进。

  但是大跃进就是大跃进。大跃进的基本性质就是人们的行动合理性远远超过了相关条件的供给。大跃进的基本状态就是一时引得人们的欢呼雀跃,但西洋景总是迅速地幻灭。大跃进的基本结局令介入到局中的各方此后都悔不当初。高校的大贷款、高校的大跃进,也都逃不出这个所有大跃进都必然掉进的死结一样的圈套。

  大跃进之所以必然掉进这样的圈套,是因为大跃进得以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总是不够的。因此,大跃进肯定都与大欠债联系在一起。大欠债,不仅指欠下银行的债务,还指欠下相关发展不足使得超前发展的项目必然也不能令人满意,而要偿还相关发展项目发展不足的债则非常艰难。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在一片跨越式发展的大跃进呼声中,争相向银行贷款,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行动。教育发展的规律被忽视了不说,教育部门欠债运作的负面影响也被掩盖了起来。从前者讲,高校的产学研贯通的能力本来就十分低下,这就内在地制约了高校偿还债务的能力。政府提升GDP产能的愿望,银行获得一个可靠的贷款者的期待,其实都会落空。从后者讲,高校负债运作,对于高校办学的从容性就会发生破坏,高校必然陷入借钱还钱的紧张之中,假如由政府来为高校负债买单,高校的信用就会受到根本的伤害。而由高校贷款扩大的办学规模,事实上也因为欠下的社会需求的“债务”,难以发挥其改善和提高中国现代化所需人才素质的作用。今天高校产出人才的虚假过剩,就典型地反映出大贷款而来的大扩建、大扩建支撑的大扩招的尴尬。不先行解决高校发展的相关社会发展条件,仅仅靠高校一个领域贷款扩建扩招就想解决人口素质、就业问题,那实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高校贷款扩建扩招这一波新的大跃进潮流,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现代化就是“比慢”——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应当替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是“比快”——快就出错多——的观念。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8 17:05:00
以下是引用liyulintu在2007-1-8 14:41:00的发言:

  2007-01-08 11:16:4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高校扩招的大跃进、高校贷款的大跃进、高校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的大跃进,就在政府与银行的双重支持下,为自己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三方的合作,既显示为不谋而合,又好像可以说有谋而合。不谋而合,是因为三方没有在一起精心切磋这样的贷款发展方式的利弊得失,一说高校需要大笔款项,高校想自己每年总是有学费收,政府想自己是在推动教育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进步,银行想自己有一个没有大的风险的贷款主儿,大家就放心地将银行的银子注入了高校。说是有谋而合,就是三方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诚如专家所言“政府通过低价转让土地的办法,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投入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真是各方都有好处的大跃进。

  

所言甚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9 08:42:00
高校扩招还是得人心的,而且扩招并不是“必然大欠债”。这只是说,在扩招的过程中,是教育部门没有规划好,就我知道的有些学校规模扩得很大,还有很多空余地皮和校舍并没有有效利用;另外很多学校在借此机会大搞“面子工程”。当年全国“普九”不是也欠了很多债么,难道是“普九”不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9 16:58:00

同意楼上观点。钱用在了什么地方?

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至今看起来依然很寒酸,但是,它们却培养出了大量顶尖人才。比如,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只用了20多年及稍微多于5000万美金的资金就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它们把资金用到了教学方面。而我们的高校却在校园建设方面一掷千金,而对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却非常吝啬。这种南辕北辙的做法,使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0 08:06:00

扩招是应该的,但扩招的速度太快。这类大事本应该事先充分考察论证后才能进行——由市场需求,专业结构再才能确定扩招速度。

从才建了十来年的综合大楼推倒重建,由此推及,非扩招必须开支估计要占5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0 08:52:00
不反对扩招,但是必须各方面条件都要跟上才允许。学校一味的建造大楼,宿舍楼,根本不考虑教学科研条件,跟国外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看看老外的大楼,除了少数几个外,都是四层左右的楼房。但是老外的图书馆却是很多,一个学校甚至有十几个,一点都不夸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