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校长——孙家鼐(任期1898年7月——1900年春)
雷人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光绪的另一位师傅翁同龢对立。这两位皇帝的师傅对德宗皇帝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其拥有众多门生、故旧占了上风。
第二任校长——许景澄(任期1900年春——1900年8月)
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筼(yún),一作竹筠。浙江嘉兴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同治七年进士。历任驻法、德、意、菏、奥、比六国公使。同治二十四年(1885年)九月,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礼部左恃郎,改吏部,又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
雷人事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同时攻打外国使馆,对外宣战。许景澄极力反对。他上书慈禧太后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慈禧太后大为震怒,许景澄被慈禧定为“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的罪名,于同年(1900年)7月28日在北京被处死,时年55岁。相传许景澄被判时,还惦记着京师大学堂的经费,把存在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经费银子的存折取出,交给当局,嘱咐防止外国人赖账。
第三任校长——张百熙(任期1902年1月——1904年1月)
张百熙 (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1898年,任内阁学士,主管京师大学堂事务。1902年1月10日,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负责制定大学堂章程。1902年1月——1904年1月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张百熙最为突出的是对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雷人事
张百熙于1898年戊戌变法前就以经济特科荐康有为,认为康有为有非凡卓越的政治才干,必须予以重用。戊戌变法失败后,张百熙因为曾举荐康有为而获罪,被革职留任。
第四任校长——张亨嘉(任期1904年1 月——1906年2月)
张亨嘉 (1847—1911),字燮钧,号铁君,侯官 今福州市人。光绪九年癸未科2甲62名进士。光绪二十七年,出督浙江学政。旋回京,仍在南书房行走,并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补授光禄寺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授兵部右侍郎,调补礼部左侍郎,充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官。1898年筹设的京师大学堂,为当时全国新型最高学府,八国联军侵华后停办。1902年正式恢复,清廷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1904年1月,朝廷批准《奏定大学堂章程》,改管学大臣为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2月6日,孙家鼐受任首任学务大臣;另设大学堂总监督一职,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张亨嘉由大理寺少卿、原浙江学政被任命为总监督。
雷人事
第一雷——张享嘉任京师大学堂校长那天,发表了堪称史上最短的就职演说,只有14个字——“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
第二雷——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校运动会,竞赛项目有20个之多,张亨嘉作《大学堂召开第一次运动会敬告来宾》文,提出:“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乃知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今日特开运动大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化。”他亲手开创了京师大学堂的优良学风,为该学堂以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北京大学”,贡献良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