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118 0
2012-03-31
由于文明开化的“先来后到”,世界对日本的认识,要早于日本对世界的认识。然而,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世界对日本的了解,一定比后者对前者的认识来得深广。近百年来出自各个主流文明国家的汗牛充栋的所谓“日本学”论著,经过大浪淘沙,到现在有重温价值的还剩几何?
在所剩无几的学术“库存”中,有几种却无论如何无法绕过不提,譬如《菊与刀》、《武士道》、《日本论》和《日本人》。
“四书”之中,最著名者无疑是《菊与刀》。确切地说,这部付梓于“二战”后期的人类学著作,系受美国军方委托、基于“美国即胜、日本必败”的前提下的、旨在为战后前者对后者的占领和统治而提供的战略政策研究报告。这部书在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被尊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不过,应该指出,在日本学界,对《菊与刀》的学术价值,始终有不以为然者。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学术性的,毋宁说更多是与著者本人的学术“资历”、背景有关的“质疑”,比如认为既不通晓日文,也未去过日本的著者仅凭对“特定时代”(战时)的“特殊社会集团”(在美日侨、日俘)的社会心理调查得出的结论,难以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云云。
《武士道》为“四书”中之成书最早者,于中日甲午战争后4年、日俄战争前5年的1899年(明治32年)在美国出版。单看出版年代就知道,明治末年,正值日本战胜清国之初,士气大振,一方面,与俄国积怨日深。说白了,就是在与列强抗争的同时,拼命成为列强一员的时期,也是“崛起”中的东洋社会被西方当成“黄祸”而大加妖魔化的时期。作者新渡户稻造,为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早年赴美、德留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日本人之一,其肖像至今印在5000日元的纸钞上。
以经过作者的美国太太捉刀的、通俗晓畅的英文写成的《武士道》,是以西方社会为对象的对“东洋文明”的扫盲课,是一曲关于日本文化的激越、抒情的昂扬礼赞。
《日本论》和《日本人》为国人的著作。前者为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代政治家戴天仇(季陶),后者为一代军事理论家、抗战名将、国府高等军事顾问蒋百里(其与日籍夫人之女钢琴家蒋英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两著分别发表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末,恰是积贫积弱的中国从战云密布日益走向亡国灭种边缘的时期。前者与直接受“9·18”国难刺激而成的多卷本巨著《中国与日本六十年》(王芸生著)并称为中国的日本研究巅峰之作。
戴、蒋两位,同为民国时代的“知日派”。与军人出身的蒋百里相比,戴天仇对日本的理解沉厚精粹,文字博大雄深。用民初政治家胡汉民的话来说,“我敢说季陶批评日本人要比日本人自己批评还好。……他不止能说明日本的一切现象,而且能解剖到日本所以构成一切的动力因素。”在短短不足10万字的篇幅中,纵论岛国从皇权、国体,到信仰、宗教,从武士、财阀,到政党格局、两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诸多论述,即使在77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仍振聋发聩,不失“时效”。
相形之下,蒋将军的《日本人》似略显单薄(客观上,“四书”之中,此编的篇幅也最小,仅不足两万字)。但以职业军人、战略家的“专业”视角扫描日本战前的政经、军情和外交走势,并联系欧战的历史,指出日本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并借德国人之口说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一介“主战派”将领的决绝身姿跃然纸上。
摘自刘柠《日本的传统有多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