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仁其人
其仁,周其仁。
2006年12月30日,一场大雪悄然而至,窗外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起晚了爬起来脸也没洗飞身而去,没有心情欣赏雪景,赶着去听周其仁教授最后一堂课,就是不迟到,听教授的课,永远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明星教授,旁听的人太多,教授的课发放座号,先保证那些选课的同学听课,后面的座位永远是旁听者必争之地。
课堂上,周老师还像往常一样,手持麦克绘声绘色地站着讲课。其仁教授上课的风格历来如此,四个小时包括中间休息,始终保持站立姿势,身体基本不动,他说这是听弗里德曼的课学来的传统。最后一节课下课后,教授说感谢大家提那么多好的问题启发思维,感谢大家坚持到底听课。同学们的掌声经久不息,以这样的方式向教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第一次见到教授露出略带羞涩腼腆的笑容,站在那里环望着大家,良久…
教授的《新制度经济学》是给双学位的本科生开的选修课,2001年到2005年教授每年春季在浙大上课,秋季在北大上课,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季又在复旦上课,上课时间都是周六上午8点到12点。不论在哪里,周老师的课堂一定是自始至终地人满为患,教授不但学识上冰冻三尺,其讲课精彩程度非一般人能企及。整整四个小时,教授讲课从不卡壳,通过非常逻辑的话语阐释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措辞严谨,滴水不漏,这背后的有力支撑是亲历亲为的实地调查研究,从真实世界可观察的现象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中来来回回,这是其仁教授区别于黑板经济学家主要特色。教授讲课也不乏幽默,幽默不同于搞笑,往往下面的同学笑得人仰马翻教授还像没那回事一样继续讲…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能把经济学讲得那么生动过,被评为“北大最受欢迎的老师”实至名归!而他自己却说:我开的是选修课,听我的课的当然是喜欢这门课的,当然评价就高。的确有道理,但是他第一节课就说过,不点名,只要选了这门课到期末参加考试就行,来不来上课无所谓,老师这样软约束,学生却硬约束自己周六上午起个大早连坐四个钟头,这样的老师有几人,这不是实力是什么?
有实力当然有魅力!除了本校学生,听课的来自各界八方:邻居院校的学生群体首当其冲(我属于此类),来北大进修访问的学者,还有就是各路新闻媒体,大家在这里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大师的风采、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共享精神饕餮大餐。“走过的路过的千万不要错过”“哈尔滨香港的,南来得北往的”这样的吆喝用到这里丝毫不过分。不过也真的见到过这种情形,看到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人全神贯注痴狂地听课,开个小门探进脑袋瞅瞅、听听,觉得有意思也不管什么课,走进教室立在那里就有滋有味地听了起来。一个知名学者能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其精神风貌和对真实世界的真切关注感染着每一个人,同学们的学习兴头也很足,课间休息教授总是被围得有水泄不通讨论问题,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于教者和授者,都是一种愉悦地享受。
教授这学期的课结束了,回顾十几讲,围绕着“稀缺-竞争-约束-产权与转让权-交易与交易费用-企业与组织-国家理论与制度变迁”这一主线,思路清晰、内容一脉相承。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很难想象现在再来思考经济学问题时,再拘泥于新古典范式而不考虑制度变量。更深入骨髓的收获是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和方法。爱屋及乌,对老师的课堂上所讲感兴趣,自然就对教授本身感兴趣,每次在媒体上看到教授的相关新闻或者讲演、文章,忍不住要留意。关注久了自然会发现,感觉好像对教授非常了解,虽然我只是其仁教授的众多拥趸之一,在媒体或者网上看到其仁教授,总觉得陌生又熟悉,亲切感油然而生。一直以来是其仁教授的课给了我一个盼望周末的理由,一个学期十几周的课程,每周四个小时,其仁教授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烙在脑海里…
.........
未完,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4ace4b20100078f 有更多照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0:40: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