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又回来了”,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句话的德国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喜上眉梢。最近,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再度成为畅销书,销量是1990年的100倍。而就在上周,一座宽14米、高7米,重达33吨的马克思塑像重新回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校园。当初,这座塑像因被德国右翼指责为“体现东德的国家宣传主义”而流离失所。类似现象并非偶然,马克思已经重新回到了欧洲大众的记忆中。分析人士说,眼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而且出现了向制度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转化的趋势。欧洲国家开始用自己的目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找出路。100多年前,法国将自由女神像送给美国。从此,女神高举的火炬始终引领着欧洲。如今,法国总统萨科齐却捧起了《资本论》,并高调宣称要在今年年底举行的世界领导人峰会上探讨金融危机问题,以期“重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在大洋彼岸的火光逐渐暗淡后,欧洲上空回荡着这样的疑问。
1.“世界资本主义面对责难”
家住伦敦中部地区伊士林顿的比特·霍尔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在当地经营着自家的水果蔬菜街角小店。在摆满各种水果的摊铺上,一行黑色的粗体英文被手写在一个竖起的硬纸板上,放在蔬果中间:“政府不能保护您的利益,比特可以。所有的蔬果价钱和危机前一样,没有变,欢迎选购。”因为这个标语,在《环球时报》记者观察的15分钟里,47岁的比特做成了20多笔买卖。“对于我们这种经营街角小店的人来说,信誉是最重要的。眼下物价飞涨,最容易被顾客抛弃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买卖人”。比特说,虽然农场已经把每种蔬果的单位价格提升了9便士左右,但是他不能把这个价格差转嫁给他的老主顾们,否则他们就不会再来了,为了信誉他也要挺过这个冬天。和比特挖苦政府的标语相比,这段时间一直在伦敦市中心邦德街上举着“和资本主义比起来,地狱并不算什么”标语牌的40岁的伦敦人乔尔显然更加愤怒。乔尔告诉记者,今年对她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一年:原本一份在金融城一家小型金融咨询公司的秘书工作因为大裁员丢了,而她的一大半积蓄因为存在目前正陷入破产边缘的冰岛一家银行里,迟迟不能取出来。走在初冬的伦敦街头,乔尔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记者抱怨说,她每天都去就业中心找工作,每天都是失望而回。“我在大学的时候是学金融的,我不相信唐宁街10号以及英格兰银行决策者们的鬼话,他们说市场会在两三年内好转。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这是一场几辈人都难以碰到的金融风暴,我的生活就因为这个所谓最完美的、能够自我调节的自由市场主义给葬送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资本主义带来了什么?它是否走到了尽头?在法国,巴黎世界汽车展的场地外,人们高举“资本主义已到尽头”的标语游行。在许多工会网站上,不断能看到人们抨击资本主义的帖子。法国劳工总联合会的网站上,一个叫朱利安的人写道,你们以为在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实行野蛮资本主义而畅通无阻吗?错了,我们就是要阻止你们这么做。在社会上,有关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书籍报刊变得十分畅销。如著名政论家阿格利埃塔的《管制和资本主义危机》一书已经脱销,一些讨论资本主义危机的刊物如《焦点》、《马利亚娜》等杂志都卖得很好。《快讯》周刊在列出有哪些行业在金融危机中获益时,毫不犹豫地把有关危机和资本主义问题讨论的书报列在其中。欧洲一些学者如英国的E·豪伯斯本、法国的J·阿塔利等都明确表示人们在重新回顾马克思,因为只有他才对资本主义社会有透彻看法。豪伯斯本在最近的一次答记者问中明确表示,学术界也在研究“资本主义是否走到了尽头”的问题。法兰西24连续新闻电视台则组织了一个系列专题节目,题目就是“世界资本主义面对责难”。这个节目提出的问题十分明确———世界资本主义是不是走到了头?法国政界、学术界等一批知名人士参与了讨论,认为资本主义开始衰落的人不在少数。在德国,最近的一个民调显示,52%的原东德人相信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合适的”,43%的人表示他们宁愿选择社会主义也不愿选择资本主义。几天前,《环球时报》记者在德国联邦总理府门前遇到几个游行的柏林市民。他们打着“资本主义赶快结束”、“资本主义的罪恶体制”等标语。一名叫乌韦的汽车技术工人对记者说,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一度对自由市场经济充满期待,但20年过去后,他们发现并没有等来德国前总理科尔承诺的“繁荣景象”。资本家只想“榨取更多、更多、更多”。据该地区的警察说,这样的抗议目前每天至少有4次。在媒体中,德国《世界报》近日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是什么”的调查。50岁的花店老板波奈说:“资本主义就是放大的榨取,缩小的给予。”科隆的亚当说:“资本主义就是一些人剥削很多人的体制。”餐馆老板汉斯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没有限制的贸易。一些人老想着另一些人的钱,并想方设法骗取。”但60岁的戈尔夫比斯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对经济有利的体制。小政府,大经济。”在欧洲,资本主义近来确实受到了声讨,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现在并没有出现制度危机,只是资本主义正常的自我调整。如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克里夫·克鲁格在20日撰写的评论中说,西方目前的境遇其实没有上世纪30年代糟。他认为,这场危机会像上一次的经济大萧条一样深远地改变世界,但它最终不会改变多少西方关于国家和市场的传统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