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晴《激进需要与乌托邦——赫勒激进需要革命论研究》
P61-66马克思需要理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1. “自然需要”与“必备需要”
《资本论》第三卷: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生存的最低的需要,如果不满足自然的需要,人就不能作为一个自然而生存。
必备需要是一个变化的概念。首先,马克思把必备需要看成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就此而言,“自然需要与‘物质的’或‘必备的’需要是同义的”[1]。其次,必备需要是可以发展的,它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的,还是由文化、道德因素以及风俗习惯决定的,而且它的满足是一定社会特定阶级的人们的“正常”的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资本中,必备需要代替了自然需要。自然需要通过出卖劳动力在必备需要的形式中得到满足。在这里,必备的需要已经不是单纯“自然”的,而是“历史”的了。
2. “奢侈需要”与“必备需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是如何渴望着剩余资本,这种渴望已经超越了必需本身。当产品达到了新的水平,就不断加大商品的生产,其结果就是自然需要从直接形式中消失。劳动力必须超越自身的价值,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于是,“自然需要”或“必备需要”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目前形式中,像是由于食物和房子的需要等开始被取代,马克思把这种被涉及的需要叫做历史或社会需要。这些需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真正财富的更高水平的发展。赫勒最后得出结论:“奢侈品指的是,只能够属于资产阶级用来消耗剩余价值的消费产品,并且它永远不会被劳动者共享。”[2]
赫勒得出结论,“奢侈需要”有相对的时间性,随着生产力的增长,奢侈需要也会成长为一种必备需要。工人阶级在具体时间内所消费的“奢侈需要”正是即将成长为“必备需要”的“奢侈需要”,而资本家则不然。(大概是说:与工人只有当奢侈品下降为普遍使用的普通商品时才能消费它们不同,资本家永远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作者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可惜我找不到英文文献,只好猜测:这大概指的是超额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过程)。
[1] The Theory of Need in Marx, p .28
[2] Agnes Heller and Ferenc Fehér, The Grandeur and Twilight of Radical Universalism,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1, 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