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791 13
2013-08-17

赫勒从马克思关于需要和价值的见解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异化的分析,提出“激进需要”的概念,发掘了具有激进需要的个体,进而提出“基本需要革命”的构想,创立了“人类需要论”,希望通过人类需要结构的改造而达到人的个性的丰富以及个体与类的统一,使“世界成为人性的家园”。

如有时间,后面将陆续发表赫勒引用的马克思观点,供网友们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17 10:52:29

赫勒: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满足一种能维持资本的“需要”。

马克思: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1]


使用价值可以满足需要,不管“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产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强烈地反对从纯经济学角度看待需要。马克思认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4115页。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7 10:54:30

市场社会与“需要的体系”

商品经济: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出现的需要类型:肉体的需要、绝对的需要、最迫切的需要、社会需要、满足劳动的需要、劳动以外的需要、文明的需要、粗陋的需要、人的需要、作为人的需要、一般需要、感性需要、利己的需要、唯一的需要、货币的需要、“对光、空气的需要”、动物的需要、抽象的需要、考究的需要、自然的需要,等等。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或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影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

在现实中,人们面对许许多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往往要根据自己不同需要的满足而做出相应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是或者根据客观条件选择自己的需要,或者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造条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制造工具用以延长自己的肢体,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需要的能动性还表现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以及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社会是市民社会,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并且就人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2]根据马克思的思想,需要概念退化到经济范畴的需要是一种需要的异化,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生产的目标不是满足需要而是对于维持资本的价格,这种系统由劳动的分配而构成,需要似乎只以有效需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758页。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34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7 11:37:15

为需要而生产:自由人联合体

通过价值规律的调节,生产力的增加也与需要有关,通过这个规律,必要劳动时间伴随着满足工人的高水平需要的可能性而缩减。这种可能性只能在“自由人的联合体”被实现。也就是随着劳动成为至关重要的需要,社会中整个需要结构都在改变,人们根据他们的需要分享商品(产品?),这里的需要与商品没有关系,而是直接朝向“较高水平活动”。可以看出,在这里,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是区分资本主义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关键,能够真正地满足需要的只有“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7 11:43:10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需要和作为人类学、哲学范畴的需要:

“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不能作为整个经济范畴。他倾向于把需要概念视为非经济范畴,作为历史哲学的,作为人类学价值范畴,因此它不在经济系统的定义范畴内。”[1]赫勒指出,为了能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内作为异化的需要范畴,创造“非异化需要系统”的范畴是必要的。只有当经济本身从属于“人类需要系统”时,人类美好的未来才能实现。



[1] Agnes Heller, The Theory of Need in Marx,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6, p.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7 15:17:53

李晓晴《激进需要与乌托邦——赫勒激进需要革命论研究》

P61-66马克思需要理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1. “自然需要”与“必备需要”

《资本论》第三卷: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生存的最低的需要,如果不满足自然的需要,人就不能作为一个自然而生存。

必备需要是一个变化的概念。首先,马克思把必备需要看成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就此而言,“自然需要与‘物质的’或‘必备的’需要是同义的”[1]。其次,必备需要是可以发展的,它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的,还是由文化、道德因素以及风俗习惯决定的,而且它的满足是一定社会特定阶级的人们的“正常”的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资本中,必备需要代替了自然需要。自然需要通过出卖劳动力在必备需要的形式中得到满足。在这里,必备的需要已经不是单纯“自然”的,而是“历史”的了。

2. “奢侈需要”与“必备需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是如何渴望着剩余资本,这种渴望已经超越了必需本身。当产品达到了新的水平,就不断加大商品的生产,其结果就是自然需要从直接形式中消失。劳动力必须超越自身的价值,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于是,“自然需要”或“必备需要”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目前形式中,像是由于食物和房子的需要等开始被取代,马克思把这种被涉及的需要叫做历史或社会需要。这些需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真正财富的更高水平的发展。赫勒最后得出结论:“奢侈品指的是,只能够属于资产阶级用来消耗剩余价值的消费产品,并且它永远不会被劳动者共享。”[2]

赫勒得出结论,“奢侈需要”有相对的时间性,随着生产力的增长,奢侈需要也会成长为一种必备需要。工人阶级在具体时间内所消费的“奢侈需要”正是即将成长为“必备需要”的“奢侈需要”,而资本家则不然。(大概是说:与工人只有当奢侈品下降为普遍使用的普通商品时才能消费它们不同,资本家永远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作者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可惜我找不到英文文献,只好猜测:这大概指的是超额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过程)。



[1] The Theory of Need in Marx, p .28


[2] Agnes Heller and Ferenc Fehér, The Grandeur and Twilight of Radical Universalism,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1, p.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