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0991 18
2007-01-12
<P >什么是库茨涅茨消费之谜?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解释这个谜团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 08:55:00
哪本书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 11:09:00

名词解释:
   1.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把消费支出的大小与收入水平的高低联系起来,认为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这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2.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3.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
   4.平均储蓄函数: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5.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问答题:
   1.阐述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五个要点

   ①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 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 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缺点
   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最大缺点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是一种很大程度的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后来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上是相等的,以致产生了使许多经济学家不断探索的消费函数之谜。

3.简述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
   ① 存在自发性消费。
   ② 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即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这是凯恩斯的重要观点。APC和MPC递减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是凯恩斯提出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③ 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消费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应该相等。
   ④ APC>MPC,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会有基本消费。MPC应该小于1,但大于零。
   ⑤ 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可有三种情况:C>Y,APC>1;C<Y,0<APC<1;C=Y,APC=1。

4.简述储蓄函数的主要特点
   ① 存在负储蓄。
   ② 平均储蓄倾向APS和边际储蓄倾向MPS是递增的,这是由APC和MPC递减规律决定的。
   ③ MPS是储蓄曲线的斜率。
   ④ MPS>APS,但是,一般来说,MPS应该小于1,大于零。
   ⑤ 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S=0,则APS=0;S>0,则APC>0;S<0,则APC<0。

5.简述"消费函数之谜"
   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中可以知道:消费支出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
   库兹涅茨研究了从1869年长达70年的资料,以10年为一个时期,其中每相邻两个时期是交叉的,并以一个时期的数据求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计算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把最后两个时期包括在内,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上述结论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们正是在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函数理论。
  

第七节

问答题:
   1.阐述示范效应

   杜森贝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他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消费者以效应最大化为目标和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错误,即每个人偏好相对于其他人是独立的,也就是每个人的消费只受个人偏好、收入和价格的影响,这是错误的。
   杜森贝认为每个人的偏好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消费的互相影响作用。考虑到这种相互作用,消费者的总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且取决于其他人的消费支出。如果本人消费支出不变,其他人消费支出增加,则本人消费的总效用要减少,为使总效用不变,必须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这就是消费者之间在消费上互相影响的结果。一般把这种低收入低消费水平向高收入高消费水平看齐的现象,称为"示范效应"。
   具体解释如下:在现代社会里高质量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使消费者产生不断提高自己消费水平的冲动,同时,通过消费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旦高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被作为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成为成功的标志,其消费方式就成为其他人追求的目标,这时由于消费者的偏好,高消费水平的人就会对低消费水平的人起示范作用。

2.阐述棘轮效应
   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杜森贝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对于这种习惯效应有人称其为棘轮作用或制轮作用。

3.简单概括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① 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② 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③ 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④ 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4.评价杜森贝相对收入理论的贡献
   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作为较早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为对绝对收入理论的修正与发展是有贡献的。
   杜森贝所指出的消费行为之间互相影响作用所引起的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在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极为重要,可用以说明工业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高消费所形成的示范作用,也可用以解释某些发展中国家"超前消费"或"消费早熟"的形成。
   他所提示的习惯效应对于解释消费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但有些经济学家对消费的不对称性的解释表示怀疑,提出短期中习惯效应不很明显,故使短期消费中也有波动。
   弗里德曼则认为相对收入理论缺乏充分有力的经验研究,实际上只是持久收入理论的一种特例。

5.生命周期假说的中心观点
   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安尼对生命周期假说的研究主要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就是说,各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的或多或少的企图,而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6.解释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
   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就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与消费。这样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该消费函数说明,人们的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即总收入。但这种收入不是现期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我们可以从此消费函数出发,先研究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而后研究整个社会的消费与储蓄。

7.如何理解生命周期假说中的消费与劳动收入
   如果不考虑未成年时期,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设工作时期为WL,一生生活时期(即预期寿命,但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年算起)为NL,则退休期为(NL - WL)。
   如果不考虑财产因素,人们就只靠劳动收入来进行消费。设每年平均劳动收入为YL,则一生中的劳动收入为(YL×WL),这便是一生中能够消费的全部收入。
   为了使一生的消费总效用达到最大,使每年的消费量相等(假设为C)是较好的一种选择。这样工作期中人们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退休期中也不会因为没有收入而不消费;现期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收入。一生中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因而有:
   C × NL = YL × WL
   或:C = ( WL/NL ) ×YL

8.如何理解生命周期假说中的储蓄与负储蓄
   生命周期假说研究了储蓄在这种消费模型中的作用,认为储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人们之所以能在一生中均匀的进行消费,是由于储蓄的作用。在工作期,收入大于消费,有正储蓄,储蓄是一个增加的过程;在退休期,用以前的储蓄进行消费支出,这就是负储蓄,储蓄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当生命结束,工作期的储蓄与退休期的负储蓄相等,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设工作期每年储蓄为S,则有:
   S=YL-C=YL-(WL/NL)×YL=[(NL-WL)/NL] ×YL
   一生中的总储蓄,即工作期的总储蓄为:
   S×WL=(YL-C) ×WL

9.如何理解生命周期假说中的总消费函数
   生命周期假说是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的,而个人消费之和即为社会总消费。根据对个人消费的研究,总消费函数可写成:

   如果考虑到储蓄有利息、留给子女遗产等情况,则各边际消费倾向就不仅仅与预期寿命、工作期等因素有关。但实证研究表明,消费仍主要取决于财产及预期收入,而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要比预期收入小得多。这样,总消费函数便可写成:

   在分析总消费函数时,可以假设国民收入与人口都是不变的。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在经过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整个社会的消费和储蓄与个人的情况一样,在任何时点上工作者的储蓄与退休者的负储蓄相等。但如果人口是增长的,年轻人多于老年人,则储蓄大于负储蓄,经济中有净储蓄,因而总消费函数取决于人口的年龄构成。此外总消费函数还取决于平均退休年龄、有无社会保险等因素。
  

第八节

问答题:
   1.可以用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分析并研究哪些经济问题

   莫迪利安尼等人曾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及经济活动的影响。从短期看,把财产作为影响消费的因素之一,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投资渠道来影响总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财产(如债券价格的变动)的影响来通过消费渠道影响总需求。另外,由于消费取决于一生收入,现期收入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甚微,所以,财政政策中的临时所得税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很小,也就难以影响总需求。从长期看,对消费征收累进税比对本期收入征收累进税更合理,因为前者更接近于对长期收入征税,可以影响消费,而后者的影响不大。
   还可以运用这一假说来分析赤字财政政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政府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来增加支出将由几代人支付,而通过增加税收增加支出则要由这一代人支付。当经济处于萧条时,举债支出(尤其辅之以相应的货币政策)不会排挤投资,它的影响是提高收入与储蓄,因此赤字是有利的。但当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举债支出就有挤出效应,因此应采取周期性平衡预算。
   生命周期假说还被用于研究遗产和收入分配、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以及社会保障的效果等问题。
   然而,消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广泛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不可能包括这一切因素,例如,它没有涉及到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没有考虑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也没有分析不同家庭的收入特点。但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及财产联系了起来。

   2.简述持久收入假说的基本观点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与持久的、长期的收入联系在一起。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一时的非经常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会影响消费水平。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收入,一部分是持久收入,只有持久收入才影响人们的消费,即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

   3.简述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暂时消费、持久消费和实际消费之间的关系由于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的相关系数为零,暂时收入不会通过影响持久收入而影响持久消费。暂时消费和持久消费的相关系数为零,意味着暂时消费的增减不会影响到持久消费。
   这样,持久消费单纯地受到持久收入的影响。
   暂时消费的增加会使实际消费增加,暂时消费的减少会使实际消费减少。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暂时消费的这种增减会相互抵消。这样,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暂时消费的增减就不会影响实际消费水平。于是实际消费就取决于持久消费。
   在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之间、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之间、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
   4.简述持久收入假说与生命周期假说的关系这两种假说都证明了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及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性,它们之间互相补充,基本一致,但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生命周期假说强调了储蓄的动机,并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把财产因素包括在消费函数中。持久收入假说则更多地分析了个人形成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方法,从而也就对持久收入做出了较为科学的估算。
   生命周期假说把一生收入作为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收入也就是未来预期的收入,所以这一假说实际上包括了收入预期的问题。持久收入假说对收入预期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可以把这两种假说结合起来。现代消费函数理论正是把持久收入假说所强调的预期的形成与生命周期假说所强调的财产与人口变量相结合,得出如下消费函数:
   C=αWR + bθYD + b(1-θ)YD-1
   这一函数把现代消费函数所强调的特点都包括在内了,所以说这两种假说构成了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的基础。

   5.如何理解霍尔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出发点与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相同,即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取决于财产。霍尔把这两种消费函数理论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论,即已考虑到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在生命周期理论中是对未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收入与财产的预期,在持久收入假说中是对未来持久性收入变动的预期。霍尔则要用理性预期来解释收入与财产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财产取决于所有的未来收入。未来收入越多的人(无论这种收入是财产的利息收入还是劳动的工资收入),也就越富裕。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未来可以得到多少收入,但他们必须做出现期消费的决策。为此,他们就必须形成有关未来收入的预期。人们在形成这种预期时,可以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这种预期合乎理性,即可以做出关于他们未来收入与财产的最好估算。这种估算的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总体上是一致的,因为预期是理性的。根据这种预期,他们可以做出消费计划,这种计划可以达到在未来时期他们认为最后的消费配置。这种根据理性预期而做出的消费计划就是长期消费函数稳定的原因。
   当然,预期也是可以变动的,但预期只是由于信息的变动而变动。这种引起预期变动的新信息就是以前所不知道的信息。信息的获得是随机的。因此,人们对未来收入与财产的估算也会发生随机性的变动。由于消费计划取决于未来收入与财产的预期,所以,消费计划也会发生随机性的变动。不同时期消费的变化既反映了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所说的消费计划的变化,又反映了新信息所引起的消费计划的变化。因此不同时期消费的变化也是随机的。平均值反映了平均长期消费计划,而每年的变化反映了关于未来收入与财产的信息与预期的变化。除了现期消费之外没有一个变量能成为预期未来消费的可靠参数。
   霍尔引进理性预期概念消费函数理论成为解释消费与储蓄思路的一块最新的里程碑。现在这种消费函数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

 

第八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5 09:58:00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9 01:36:00

thank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18:21:08
谢谢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