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管者究竟是谁?
大 中 小 默认
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日]山本和隆 2012-01-31 星期二
收藏 打印 投稿 评论 ( 共0条 )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
关于企业监管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美国市场的意见认为是“股东”。用极端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股东至上主义。
金融学的目的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企业上下持续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但是不论多么严密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显示出疲态。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对经营状况进行检查与平衡。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经营者必须像一个专制主义的君主一样时刻注意企业的动向,不断地加强管理,保证业绩不会停滞不前。这种行为被称为公司治理。
关于企业监管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美国市场的意见认为是“股东”。用极端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股东至上主义。
但是,这种观点在日本却遭到了批判,日本市场普遍认为,“日本的经营并非那么简单。不但要对股东负责,同时还要对所雇用的员工负责,对客户供给负责,对转包单位的保护负责。作为一名经营者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那么,让我们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分析一下股东至上主义的利与弊。
实际上,美国并非完全采取股东至上主义的经营模式。1953年,于世界首创投资者关系的被称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营者代表的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尔夫•科迪纳就提出,“经营者的责任在于平衡股东、顾客、雇员、供给业者,以及工厂之间最合理的利害关系”。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是非常日本化的思维方式。
但是,科迪纳的观点却没有经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首先,他的这种观点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最合理的利害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定义。股东与雇员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所以他们两者之间的利益永远无法统一。
比如,现在有很多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将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一来,商品的制造成本降低,对顾客来说是件好事,同时增加了企业利润,对股东来说也是好事。但是,日本工厂的员工则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而且,对于工厂所在地的经济来说也有负面影响。
从不具备竞争力的行业撤资,对于股东来说是规避风险的好事,但是对于该行业的雇员和承包商来说却是坏事,顾客也会因为缺乏选择的余地而受到影响。相反,冒险进入充满挑战的新兴产业,对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但对于股东来说,却要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利害关系无法统一的立场,“平衡最合理的利害关系”的观点显然没有任何说服力。在股东提出质疑的时候宣称“与当地的关系难以协调”,在雇员提出质疑的时候宣称“这是股东们的要求”,在当地ZF提出质疑的时候宣称“必须遵照顾客们的意愿”,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最大的作用其实在于推卸经营者的责任。
所以,宣称要对所有人负责,实际上就是对所有人都不负责。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点被“出示了红牌”。也就是说,想要对所有的行为关系人负责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无法保持企业业绩的持续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收购,科迪纳的经营模式被彻底粉碎。从此以后,为了不再让经营者们提出种种借口,因此对股东的责任被摆在了企业经营的首位。
而当今经济的全球化,更是加速了这一举措的进程。经济的全球化,也意味着商业机会的扩大与竞争的激烈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必然有抓住机会得以发展起来的企业,也会有在冲击之下被淘汰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优良企业的代名词通用汽车和IBM,也陷入了经济衰退的危机。由此引发了首席执行官被解雇、重新由股东们对经营状况进行检查与控制的事件。所以,在分析股东至上主义的利弊时,必须参考历史上的这些经验与教训。
对于和股东至上主义同时存在的恶意收购,目前也有很多批判的观点,那么让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经营完善的公司不会成为被收购的目标。因为经营不善,才有可能通过改善经营来增加企业价值,所以才会出现对冲基金。一家经营完善的公司即便被收购也没有改善的余地,对于无利可图的情况,对冲基金是不会出手的。所以,被收购公司的经营者们提出“反对收购”的抗议,实际上是毫无说服力的。
另外,虽然被称为恶意收购,但实际上这只是相对于被收购公司的经营者们来说的“恶意”,对于其他的行为关系人,却不见得也是“恶意”的。被收购之后,有能力的经营者管理企业,必然会使公司的发展更为迅速。这对于公司的雇员、转包商、顾客,甚至当地ZF都是好事一桩。
当然,关于股东至上主义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究竟如何,也没有定论。一切都需要由市场来进行最终评判。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更高品质商品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为了维持这样的商业活动,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于实行股东至上主义的通用汽车,丰田汽车为股东所提供的回报更大,这就是证明股东至上主义并非万能的最佳实例。
本文摘选自《金融行家为什么败给猴子》 作者:[日]山本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