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194 3
2012-02-03
三、在中国的长线钓大鱼

    “
长远上的贪婪也是高盛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战略。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曾经是中国ZF的心头隐痛。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的情况下,中国ZF 只好寻求外资进行共同处置。美国《商业周刊》发出了购买中国的不良资产只有勇士或者笨蛋才会做的事的声音。一时间,许多原本摩拳擦掌、雄心勃勃的国外 投资机构不是引而不发,就是隐身而退。2001年底,高盛以现金加合作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亿元的资产包。一年多以后,高盛与华 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不良资产处置的合资公司融盛公司。2002年,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资银行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 国,高盛再一次以积极的姿态响应了中方发出的邀请。

    2004
年,高盛捐款6200万美元,帮助与高盛没有任何关联、其时正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海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的这一慷慨行为获得了中国ZF的好感。 最终中国ZF批准了高盛在中国创建了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资实际控股的证券公司。20052月,时任高盛CEO的保尔森在美国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说,高盛为开拓中国市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不期望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回报。

    “
长远上的贪婪让高盛在进入中国大陆十多年的时间中,在中国取得了其他投资银行所难以企求的业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3 20:21:24
后文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3 20:26:34
第七章 总结高盛 第七节 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一、高盛靠什么吸引全球精英?

    据说,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在2006~2008年《商业周刊》“全球开始职业生涯的最佳地方”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4万多名学生将高盛分别排名第4、13、4,而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则连续三年都没有进入前50名之列。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的精英们?

    原因自然简单:大学毕业刚进高盛每年就会有6万美元的薪水。高盛全球近2000名主管的年薪为20万美元,400多名合伙人主管的年薪为60万美元,而他们每年得到的奖金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高盛员工薪酬总额连续创下华尔街纪录。

    2006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165亿美元,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平均每人——上至CEO,下至前台接待员——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薪酬总额为87亿美元。

    2007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202亿美元,平均每人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95亿美元,28556名员工平均每人为万美元。

    2008年,同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了,但高盛仍然准备了总额约110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员工发放2008年的奖金与工资, 平均每人可以获得34万美元。它在全球的443个合伙人主管每人至少可以获得450万美元的奖金。摩根士丹利2008年薪酬总额只有大约64亿美元。

    高盛的CEO们也连续创造华尔街奖金纪录。

    2006年,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以4000万美元的奖金总额打破高盛前CEO保尔森于2005年创造的3830万美元纪录,但他的4000万美元纪录很快就被高盛CEO劳尔德•布兰克费恩的5430万美元(其中包括2730万美元现金奖金)所打破。

    2007年,高盛CEO布兰克费恩获得的奖金更高达6790万美元(2680万美元现金与4110万美元股票期权),联席总裁加里•科恩与约翰•温克尔雷 德各获得奖金4050万美元,而他们在2006年也各获得2570万美元。雷曼兄弟公司CEO小理查德•富尔德2007年获得的奖金总额为3500万美 元,而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与贝尔斯登CEO詹姆斯•凯恩因为公司亏损严重而一无所获。

    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布兰克费恩、科恩等七名高管宣布放弃奖金,每人只领取60万美元的薪金。

    当然,要进入高盛很不容易。

    苏珊娜•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主管、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1985年到高盛求职时,曾被面 试过150次,苏珊娜可能还不是高盛应聘者中的最高纪录。而且苏珊娜毕业于名校哈佛大学法学院,还有过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经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3 20:28:27
第七章 总结高盛 第五节 团队精神

    真正让高盛与众不同的是,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高盛的各部门中,大都是两名负 责人。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 给他们提成。

    一、华尔街的明星制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明星制”一样,华尔街也盛行着“明星”体制。在明星体制的金融行业中,小部分盈赢利能力强的银行家与交易员获得的报酬远远高于其他人员。这种明星体制造就了一个个华尔街风云人物,也让华尔街有了从未有过的吸引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一大明星就是德崇证券公司的迈克尔•米尔肯。在德崇证券,以创建垃圾债券市场而影响华尔街的米尔肯的影响力超过包括公司总裁等在内的所有 其他人。1987年,米尔肯获得的奖金高达亿美元。德崇证券被人们视为“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这一产品就是米尔肯创建的垃圾债券。当米尔肯因违法而被美 国监管机构指控后,德崇证券公司失去了它的明星,也就是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另一个明星就是所罗门公司的副总裁与负责所罗门公司所有自营债券交易的约翰•梅里韦瑟。1991年5月,所罗门公司在美国财政部国债认购中出现欺诈行为,梅里韦瑟与所罗门公司的其他几个明星随即被所罗门公司最大的股东沃伦•巴菲特解雇。

    二、高盛的“我们”

    但是,高盛一直抵制“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成 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盛不乏金融天才——格斯•利维、罗伯特•鲁宾、马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能力与成就可以比肩于华尔街任何明星,但高盛没有将 他们塑造成明星,而高盛也就没有因为格斯•利维的突然去世、罗伯特•鲁宾的离职从政或者马克•温克尔曼未能成为高盛总裁离去而大伤元气。

    1981年,当所罗门公司决定将公司出售给菲利普兄弟公司时,所罗门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也只是将决定象征性地通告合伙人。在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的通告会上,执 行委员会只是形式性地征求合伙人的意见。在高盛,情况却恰恰相反。1986年12月,由罗伯特•鲁宾、斯蒂芬•弗里德曼领导的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将高盛上市 的建议。在合伙人会议上,虽然管理委员会表达了强烈支持公司上市的想法,但从没有表示要强行通过该决议的意向。虽然建议得到高级合伙人的支持,但在合伙人 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上市的提议最后被否决。

    在高盛130多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仅高盛是由两个CEO共同领导,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授予盈利最高的两位合伙人,而且高盛的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也都由 两人共同负责。除了乔恩•科尔金与亨利•保尔森之间曾发生过权力斗争外,其他时间共同领导制在高盛进行得非常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