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总结高盛 第五节 团队精神
真正让高盛与众不同的是,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高盛的各部门中,大都是两名负 责人。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 给他们提成。
一、华尔街的明星制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明星制”一样,华尔街也盛行着“明星”体制。在明星体制的金融行业中,小部分盈赢利能力强的银行家与交易员获得的报酬远远高于其他人员。这种明星体制造就了一个个华尔街风云人物,也让华尔街有了从未有过的吸引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一大明星就是德崇证券公司的迈克尔•米尔肯。在德崇证券,以创建垃圾债券市场而影响华尔街的米尔肯的影响力超过包括公司总裁等在内的所有 其他人。1987年,米尔肯获得的奖金高达亿美元。德崇证券被人们视为“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这一产品就是米尔肯创建的垃圾债券。当米尔肯因违法而被美 国监管机构指控后,德崇证券公司失去了它的明星,也就是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另一个明星就是所罗门公司的副总裁与负责所罗门公司所有自营债券交易的约翰•梅里韦瑟。1991年5月,所罗门公司在美国财政部国债认购中出现欺诈行为,梅里韦瑟与所罗门公司的其他几个明星随即被所罗门公司最大的股东沃伦•巴菲特解雇。
二、高盛的“我们”
但是,高盛一直抵制“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成 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盛不乏金融天才——格斯•利维、罗伯特•鲁宾、马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能力与成就可以比肩于华尔街任何明星,但高盛没有将 他们塑造成明星,而高盛也就没有因为格斯•利维的突然去世、罗伯特•鲁宾的离职从政或者马克•温克尔曼未能成为高盛总裁离去而大伤元气。
1981年,当所罗门公司决定将公司出售给菲利普兄弟公司时,所罗门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也只是将决定象征性地通告合伙人。在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的通告会上,执 行委员会只是形式性地征求合伙人的意见。在高盛,情况却恰恰相反。1986年12月,由罗伯特•鲁宾、斯蒂芬•弗里德曼领导的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将高盛上市 的建议。在合伙人会议上,虽然管理委员会表达了强烈支持公司上市的想法,但从没有表示要强行通过该决议的意向。虽然建议得到高级合伙人的支持,但在合伙人 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上市的提议最后被否决。
在高盛130多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仅高盛是由两个CEO共同领导,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授予盈利最高的两位合伙人,而且高盛的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也都由 两人共同负责。除了乔恩•科尔金与亨利•保尔森之间曾发生过权力斗争外,其他时间共同领导制在高盛进行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