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流动性陷阱”部分,一些全新的思考如甘泉般涌入大脑,欣喜若狂,快哉快哉!愿与圈内诸君共享,倘若有所思,欢迎切磋探讨[抱拳][抱拳][抱拳])<br>
一直在背“利率下降”“货币发行”“债券价格”“货币投机需求”这些个关键词,至今才恍然大悟:不论预期利率,预期债券价格,还是货币投放量如何……究其根本,都是央行与微观个体产生了“拮抗”!<br>
但是二者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什么会产生步调不一致呢?原因很简单,一个在跑马拉松——追求长久收益(中央银行),而另一个则是百米冲刺,拿到看得见的收益即可(微观个体)。因为二者的对财富的“参透能力”不同,导致原本目标一致如今背道而驰的局面。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调低利率只是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投资,扩大生产,实现经济回暖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却被“经济人”们纷纷会错了意,将更多的货币存入银行,不再进行投资,甚至连债券都不再染指,煎熬地等待着利率暴涨的那一天。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守株待兔”式的等待,那一天可能永远都不会来……<br>
既然如此,为何不换个角度?银行内那点蝇头小利怎可与资本市场麦田中的硕果累累相比?投资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是卓有成效的,更何谈收益!所以,为了那些“看得见、摸不着”而成为“热锅蚂蚁”,不如像太公一样稳坐钓鱼台,等待下一条大鱼。<br>
生活中也一样,人们往往因为太过于急功近利而落入凯叔的“流动性陷阱”。可见,走的太急、太快都未必是件好事。经济学上已经证明,拥有长远规划,在行驶过程中不忘初心,方可实现自身的价值增长,即“放长线钓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