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56 1
2012-02-05

2778.物理自平衡与物理不平衡

2012.2.5

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总是自发的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状态,是一种物理自平衡现象。维持这种自平衡现象的电磁循环的速度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不足以维持银河系的相对稳定,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物理不平衡,而客观世界里电磁循环的速度也必定是不一样的。否则,可以维持银河系相对稳定的电磁循环速度必定会破坏系统内许多子系统的相对稳定,将它们“撕裂”。

物质的三态都有相应的条件,条件变了,物质的形态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也是物理自平衡现象。而某种条件下的自平衡现象都是其他条件下自平衡现象的否定,即相对的物理不平衡。因此,物理自平衡与物理不平衡是可以转化的,放射性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必定没有放射性,而核裂变与核聚变在某些条件下必定发生。

黄色炸药只有雷汞才能引爆,说明雷汞的引爆不仅提供了黄色炸药燃烧的可能,还提供了黄色炸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因此促成了黄色炸药形态上的巨大变化。而爆炸发生前黄色炸药的存在处于物理自平衡态,爆炸发生时就处于以前物理平衡态的物理不平衡态。前者是肯定,后者就是否定,接着还会有否定之否定,即新的物质形成、演变和物理循环现象。

化学元素的性质主要是由原子中质子的数量决定的,离子态的化学元素氕是基本的质子单位,而阿尔法射线的存在说明原子中还有大质子存在的可能,核裂变、核聚变的发生更说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可能是由其他的化学元素形成的。所以,所谓元素也是相对的。水分子我们不承认其化学元素的身份,因为我们知道了它的化学构成。但是水分子无论形态还是性质都与氢、氧元素完全不同,而氧元素完全可以裂变为其他化学元素。所以,所谓元素的概念也是相对的。

地球上的物质基本上都是原子核外负电子的正物质,太阳上的物质很可能与地球上的物质相反,是原子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因为银核上的物质很可能是正物质,而如果我们把银河系视为正物质的原子,太阳就是核外负电子,地球是核外负电子的核外正电子,他们形成的物质自然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也可以解释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存在——巨大引力之下为什么它们会背道而驰,因为有吸引力就有排斥力。地球大气层中的热层也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湮灭式核聚变,地球大气的成分和水分子的产生可能是这种核聚变的连锁反应。

以上是我关于宏观物理和微观物理的最新思考,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5 08:58:45
通篇没有一个数字,典型的民间“科学家”。
"这也可以解释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存在——巨大引力之下为什么它们会背道而驰,因为有吸引力就有排斥力。地球大气层中的热层也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湮灭式核聚变,地球大气的成分和水分子的产生可能是这种核聚变的连锁反应。"
这是完全可以通过计算和实验观测对比的。如果如你所言,相信明年的诺奖就是你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