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2-6 22:05 
因为在原始手工业中,劳动条件主要是各种“人力器械”;所以作为其中唯 ...
出差归来,答复如下.
劳动条件如果是指劳动借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即自然条件,那么,它从来就不直接是资本。资本不是劳动的物质条件,资本是劳动的、特定的社会条件。可见,劳动的物质条件成为资本,体现着特殊的社会关系。要劳动的物质条件成为资本,就必须使劳动力和劳动的物质条件分离,并且还不是简单的、暂时的分离而是彻底的、永久的分离,只有这样,资本才能作为某种中介物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来。而造成这种分离的显然不是物质条件本身或者是物的自然运动。劳动力和劳动的物质条件的分离对立,是资本存在的前提,没有这种分离对立就不会有资本。资本掌握着劳动的物质条件,因此,劳动力与劳动条件的对立立刻就体现为他跟资本的对立。人要生存就必须劳动,因此,劳动就是劳动力和资本对立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实现了劳动,能够实现自身的生存和持续,而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从劳动力身上不断地吸取养分,使自己壮大增殖。可见,劳动力存在的前提是为资本增殖,而资本存在的前提是能够不断地从劳动力身上吸取营养使自己增值。没有资本,人类还会有劳动,但是,没有劳动就一定没有资本。可见,资本增殖的来源已经非常清楚了,这里再单独谈谈以下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价值来源于劳动?
我们把商品的本质规定称之为价值,我们现在来说明一下价值是什么。
自然物,不论这个自然物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加工的,比如铁矿石和砍刀,作为自然物本身,即使它们这样存在着上万年,它们也不会使自己自动变成商品。并且,即使它们的使用价值在高,效用再大,仍然也不会使自己变成商品。由此看来,物的自然存在和物的自然运动不是价值产生的领域。我们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物品,因此,它们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和经济联系。自然物和劳动产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去实现经济联系的。比如铁矿石、衣服等等,即使把它们放在一起,它们也不会自动去实现经济联系变成商品。可见,使物品变成商品的原因需要到人的经济活动中寻找。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生产消费品,他就不会把它拿去交换。或者,如果一个人的个人劳动一经完成,就立刻被社会承认为必要劳动,那么,他也不会把产品变成商品去交换。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的经济活动都能把物品变成商品,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的经济活动都能形成价值。
使物品变成商品的原因在于建立在私人所有权基础上的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使个人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交换就是这种经济活动的必然形式。在人的劳动中有两类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就是指劳动力,另一个就是物的因素,就是指劳动材料和劳动所需要用到的劳动工具。物的因素,即使存在或者运转几万年,都不会是让产品变成商品,也不会让自己或者让产品去参加交换,从而发展成一种现实存在的经济联系。它不会让1件衬衣=10个杯子。从自然存在来讲,衬衣就是衬衣,杯子就是杯子,衬衣不会等同于杯子。因此,使它们等同的原因,只能从凝结在它们之中的人的劳动中去寻找。这是这样一种劳动,生产者不是为自己生产产品,并且生产者的劳动并不必然成为社会必要劳动,这样以来,劳动的有用性质是被否定的规定的东西,换句话说,个人并不是一经劳动,劳动就被认为是有用劳动。只有这种劳动被社会承认为必要劳动,他才是有用劳动。于是,在不同质的劳动之间就多了一个媒介,只有通过这种媒介,各种劳动才能成为有用劳动。正是这种媒介才能使劳动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才能使不同的劳动之间可以任意转换。这说明,劳动这种媒介具有劳动的等同性质,也就是说上述劳动的社会分工,使得劳动在现实中分裂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具体劳动,一种是同一劳动(一般劳动),其中由同一人类劳动凝结而成的价值,是商品存在的本质,是商品在经济意义上的质。而由具体劳动凝结而成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自然意义上的质,这个质不是商品成其为商品的本质规定。
2、 机器能否创造价值?
上述分析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由于机器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比如在同一个工作日,原来生产杯子的数量是X,现在,由于使用了机器,在同样的时间内,产量提高了10倍,变成了10X。这仅仅只是说生产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在同一时间内,两者的价值仍然是相等的。这说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生产者的市场竞争,从而更容易使生产者瓜分到更多的价值份额。可见,在同等的时间内,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是更有利于商品生产者从价值总量中改变分配比例。为了从价值总量中得到更多份额,商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生产率只是其中的一种。从此目的出发,还发展出了一整套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其中还包括研究人的消费心理和感受,比如边际价值的理论。这些理论没有触及到事物存在的本质,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们所触及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因而,这些理论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