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谈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资本论》在一句话的翻译上的重大分歧<o:p></o:p></P>
<P align=center>李荣田<o:p></o:p></P>
<P>中文版的《资本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中文版《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页。)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和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是:“With reference to use-value, the labour contained in a commodity counts only qualitatively,With reference to value it counts only quantitatively……”(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莫斯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这个英文句子译成中文是:“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这里的区别在于,被中文版的《资本论》译成“就价值量说”的地方被英文版的《资本论》译成了“就价值说”。一字之差,说明两种版本的译者在形成价值的劳动这个概念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中文版的《资本论》给形成价值的劳动所下的定义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英文版的《资本论》给形成价值的劳动所下的定义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o:p></o:p></P>
<P>那末,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资本论》的译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笔者以为,英文版的《资本论》的译法是正确的。理由如次:<o:p></o:p></P>
<P>一、如果承认形成价值的劳动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会导致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一词所指的客观实体是什么?当人们看到“劳动”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客观实体是什么,“劳动”一词所指的客观实体就是什么。那末,当人们看到“劳动”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客观实体是什么呢?谁都知道,是打铁、缝衣、锄地等等具体劳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劳动”一词所指的客观实体仍是具体劳动。由此可见,承认形成价值的劳动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实际上是承认具体劳动创造价值。<o:p></o:p></P>
<P>二、从文章的逻辑性上说,中文版的《资本论》的译法也是不正确的。从文章结构上看,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的这句话是对“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节的具体论述的总结。按逻辑要求,总结性的文字应该和被总结的文字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因此,总结这一节的文字应该简要地说明什么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什么是形成价值的劳动,而不应该提到价值量问题。可是,中文版的《资本论》中的这个总结恰恰没提什么是形成价值的劳动问题,而是突然提到价值量问题。<o:p></o:p></P>
<P>有的同志可能感到"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因而他们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是不是一个概念?对此,笔者的回答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确实是一个概念,它确实标志着一种客观实体。<o:p></o:p></P>
<P>有的同志可能还会接着问:那末,它指的是一种怎样的客观实体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资本论》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说的是社会现象,所以,“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所标志的客观实体必须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劳动本身去寻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从事某一种劳动,他们的劳动只能满足他们本人消费中的一种需要。可是,他们进行劳动的目的却是满足他们本人消费中的多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在从事劳动的时候,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看作万能劳动的。那末,生产者把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看作万能的是怎么一回事?生产者把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看作万能的就是在心目中单独保留劳动的量的方面。由此可见,在商品经济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被人们在心目中单独保留量的方面的劳动这样一种客观实体。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o:p></o:p></P>
<P><o:p></o: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9:05: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