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们在研究牛的养殖时也会关注牛粪,不过那时人们研究牛粪主要是为了了解牛的排泄物与牛的健康关系,以及牛粪作为肥料的价值。后来,这样的研究已很难再引起期刊的兴趣,主编们需要的是与众不同。于是学者们对牛粪的研究发生了改变。
      不久,《牛的粪便重量与牛的体型关系分析》一文隆重出笼。该文通过对80头各种类型的牛的长期跟踪调查、历时5个月,称量了3500坨牛粪,得出了“牛的粪便重量与牛的体型大小成正比”的结论。此文一出,好评如潮,敏锐的经济学家们从中嗅出了味道。很快,《猪的粪便重量与猪的体型关系分析》、《狗的粪便重量与狗的体型关系分析》、《鸡的粪便重量与鸡的体型关系分析》……,纷纷出笼。
      任由世间动物众多也经不住经济学家们不停的分析,各种动物的粪便都被称量了一遍,学者们又面临着论文题材的枯竭。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经济学者们,众多经济学博士将目标对准了牛粪的温度。很快,《牛粪温度与排泄时间关系分析——来自500坨新鲜牛粪的实证报告》成为获奖论文。
      有人分析了牛粪的重量、温度,自然就会有人分析牛粪的形状。于是,《牛粪形状的影响因素分析——1000坨牛粪的实证与回归分析》成为学界新的讨论焦点。《牛粪粪尖指向与环境方向的关系分析》则通过翔实的数据论证了牛粪在落地时的风速与方向是决定牛粪粪尖指向及倾斜度的关键,此外牛粪粪尖指向也与牛在排放时后腿的弯曲度相关。在此基础上,《气候对牛粪形状的影响——1976至1999数据分析》将影响牛粪的因素分析推上了新的高度。
      研究牛粪的文章多了,相互引用的机会就大,刊载这些文章的杂志就容易提高影响力。自然,牛粪研究类文章就成为了各期刊主编们的最爱。而主编们的偏好又激励经济学家们增加对牛粪的兴趣。在这样的机制下,《牛粪与季节关系分析》、《奶牛与普通牛粪便形状的差异分析》、《圆形牛粪与隋圆形牛粪的形成机制研究》等系列牛粪论文不断涌现。
      学者们对牛粪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却对牛的生活越来越远。不久,全球牛危机发生,而经济学家们依然在研究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