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穷活该”是不变的真理
曹国奇
去年初发了一篇题为“农民穷,活该”的文章,原以为要等个一两年才能印证此文的正确性,但是去年末中央确定抛售75.5万吨粮食比想象中的来的更快。绝大多数人对“农民穷,活该”一文义愤填膺,这其中包括一些专业和较专业的学者。他们并没有读懂该文,“农民穷,活该”一文实际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挖苦和讽刺,是对所谓的学者和专家们的挖苦和讽刺,是明确指出在已有的经济学理论下农民只有灾星而无救星。【该文及下面将涉及的有关原理请见曹国奇专集:http://www.xslx.com/htm/zzlb/caoguoqi/index.htm。】
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总是强权者具有发言权,这在高度民主的美国也不例外,这对农民是十分不利的。尽管价格的宏观控制始终是政治家的事,但是经济理论多少能改变政治行为,所以经济理论要能更能普照斯民,它得尽量变得科学。作为一个草根经济学家,我只致力于构建一个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我要说的是“农民穷活该”是真理,中央这次抛售粮食之举就是证明。且不说粮食涨价的大部分被强权实体剥夺了的事实,为什么中央在抑制房价上那么迟缓而无力,在抑制粮价上这么迅速而果断?这与我们的经济学家们用那些陈旧的理论来胡乱指导实际是密不可分的!经典经济学理论有两三大致命缺陷:
一、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缺陷在于其“反比”定律
该定律使得价值与财富不统一,这使得其理论根本不能说明实际。马克思“反比”定律实际是说商品还是那个商品,但是其价值就是突然的变小了。价值作为计量财富的量(在《资本论》开头6页马克思就是从财富的量这个角度引伸出价值这个概念的),它怎能和财富不统一呢?这个缺陷即使用马克思自己的质和量的有关哲学原理也是解释不通的。实际中的价格与财富是基本统一的,商品的价格高则表明其分得的社会财富多,这样一来农民要过更好的日子其粮食价格必须上涨,但是马克思的理论中的基本原理不能说明粮食应该不断涨价(对农补贴也算是粮食涨价)。农民一年的劳动量就那么多,产出也就那么多,他们的工资那儿有上涨的理由呢?没有!
我觉得马克思是在定做原理,以说明交换比例与劳动生产力(或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比如甲乙两人分别生产两种商品,原来价值都为10,交换比例是1∶1,现在甲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依马克思反比则甲商品价值降低一倍,于是交换比例变为2∶1。交换比例的这种变化是很符合实际的,但问题是在2∶1下价值转形怎么进行呢?价格是按马克思理论规定的那两个值达到2∶1的吗?4∶2与10∶5都等于2∶1,但是反映的实际大不一样。在“正比”下,由于甲商品的价值总量也将增加一倍(单位甲商品价值不变),这样一来系统的价值总量将增加了,依平均分配规律两人分得的价值(生产价格)将相等,但是此时甲商品的数量多了一倍,自然两者的交换比例为2∶1。运算得此时甲商品的分配价值(生产价格)为7.5,乙商品的分配价值(生产价格)为15。乙的劳动生产力没有提高但是其价格要上涨,这是平均分配的结果,显然这在马克思理论下不成立。粮食就是乙商品,其价格必须随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就是为了保证农民获得社会平均利益,从而他们买得起电脑,诊得起病。
平均化规律的基本内涵是:社会各同类等位体获益(或条件)均等,这是保证系统稳定和存在的一个规律,它不仅要求起点公平更要求结果公平。也许马克思不希望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和存在,从而不愿在这方面谈什么。这个规律翻译成政治术语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告诉我们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而平均化规律能告诉我们怎样构建和谐社会。依平均化规律,农民尽力劳动了就有理由得到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他们的劳动量增加还是没增加,其产出是增加还是没增加,都与其收入应该是多少无关。按劳分配实际上只是微观上的一个分配规律,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这自然也将导致收入差别,但是对于行业与行业、地区与地区这种宏观分配问题绝不马克思理论所能说明的。然而我们是用马克思原理解释和指导宏观经济行为,那么就只有一个结果——农民穷活该。
应该说马克思的毕生精力就是为穷人呐喊,但是这不表明他的经济学理论就科学了,就真的能为穷人服务了。愿望和结果从来不是一会事,我国的学者们总以马克思有强烈的平均诉求来断言马克思理论就是科学的,就一定能为穷人服务的,这是无知的表现。
二、主流经济学中的缺陷在于对竞争机制的认识不全面
经典理论在分析竞争机制与价格的关系时都只分析了卖方竞争,并认为是卖方竞争决定价格。马克思理论也不例外。这是错误的,因为竞争实际有三个方面:卖方竞争、买方竞争、买卖双方竞争,确定价格的是买卖双方竞争,而卖方竞争和买方竞争只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其本身与价格不搭界。
在竞争机制下的最重要的规律就是供求规律,该规律有四个维度:供求数量关系、供求竞争关系、供求时间关系、供求反应关系。经典理论都只注意到供求数量关系,这是远远不够的。供求竞争关系才供求规律的灵魂,只有买卖双方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时价格才能按价值(或均衡价格)出卖,否则一定不是。竞争激烈程度由参与竞争个体的数量和规模(如政治地位、财力等)两方面决定,价格始终向竞争激烈程度低的一方倾斜。如卖方有10人,而买方有20人,则买方竞争更激烈,价格对买方不利。很显然不管是帕累托还是科斯都忽视了这一点,一旦考虑这一点自由市场能自动均衡、能自动有效配置资源都不可能的。农民和工人都面临这种市场,卖方人数众多,竞争极其激烈,而买方人数很少,竞争很不激烈,从而价格对农民和工人极其不利。确切说激烈的竞争使得农民和工人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权利,这样在自由市场下如果不是供不应求特别严重足以抵消这种不利,他们的实际价格不可能高出价值(或均衡价格),从而对农民和工人有利。在主流经济学指导下能不是“农民穷活该”吗?
三、经典理论都没有考虑技术变化
这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文化知识迅速发展的今天,决定了所有经典理论非常过时。由于技术在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一样,从而事得价格在各部门的运动趋势不一样。技术更新速度快的部门、地区和个人其价格偏高,技术更新速度慢的部门、地区和个人其价格偏低。如电脑、手机的价格尽管在不断降低,但是其价格仍然偏高,没有将到平均化规律规定的值,相反粮食、手工品的价格尽管在不断上涨,但是其价格偏低,没有涨到平均化规律规定的值。这是自由市场中必须出现的现象,也是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都要补贴农业的原因。纺织业之所以在美国消失,就在于政府没有保护它。在没有考虑技术因素的经典理论指导实际时能不有“农民穷活该”的结果吗?
现在政府和一些学者们又抛出供不应求这种数量维度为抑制粮价找托词,这明显没有考虑竞争维度,是靠不住的。十年来粮食的价格一直没涨,现在好不容易涨了一下,却很快又在抑制粮价,这是在考验农民忍受极限,是危险之举!什么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这也是纯彻地胡说八道!在中国农民就是多数人,但是他们不粮食的购买者。在城里也只有少数较贫困的人才会因粮食涨价而艰难困苦,其他多数人根本就不在乎粮食涨了几毛钱。几次抑制粮价都打出这个名头,真不知“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从何说起?当中国是美国呀?我看是这些学者们抄袭老外的文章时没动脑子!对城里人来说,因粮食涨价多增加的开支肯定没有因煤气水电涨价多增加的开支多,更别说房价了。为什么对付农民的行动总是这么果断明快?不外是卖粮的人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而卖煤气水电的人确有绝对发言权,政府拿他们没招。城里人随便在那儿少开支一点就能将那点损失补回来,政府为什么不让城里人“节约”一点,让他们少坐两次的士,少用两次私家车,而偏要去挑起城里穷人与农村穷人的矛盾呢?说什么城里穷人不能活,要照顾他们,得牺牲农民,这是别有用心的借口,是为了获取私人和集团的利益。政府拍卖粮食自然有好处,就像政府在拍卖土地上得到的好处是一样的,那些所谓经济学家自然也少不了分一杯美羹。我们不要总是拿农民开刷,要学会宽容,这不是要求我们为别人做善事,而是要求我们为自己做善事,农民的耐性是有极限的。
最后,我衷心希望“农民穷活该”是谬论而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