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218 27
2012-02-10
陪伴父母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农村老家。仅仅两年而已,这个生我养近20年的农村却那么生疏,所见所感让我百感交集。限于文笔,这里先把一些改变列于此:    1、喧闹的春节,冷落的平时
    在老家所处中原,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事实。印象中一家5口劳动力耕种5亩地,非常辛苦。现在呢,5亩地两个老人耕种都绰绰有余,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只能进城寻找出路。听邻居说,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劳动力选择了进城打工,平时老家全是老弱病残孕,一排冷落萧条的景色。当然造成年轻人外出打工还有另外几个因素,后面再介绍。
    2、宅基地
    这次回村,感觉整个村落宅基地面积几乎扩张了50%,这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在老家,一人只有不到5分地,仅够温饱而已,客观上逼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农村,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宅基地是非常容易的,当地的土地监管部门基本上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是真空地带,这个现象不仅仅在我们村,邻村大多如此。耕地减少从长期看应该是必然的。
    此外,农村宅基地市场还是比较火爆的,价格上涨很快。一亩宅基地价格年涨幅竟然接近50%,丝毫不亚于城市市场。我所看到的几处宅基地:一亩去年6000元,今年一口价15000元。
    商铺价格也是连番上涨,靠近马路的基本上都是两层楼了,底层用于出租,另外一层用于自己居住。租金价格从年2000元,上涨到了4500元。而且马路边的宅基地转让价格也接近15万,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城市的房地产,当前的建筑成本是相当高了。在我印象中,早些年盖两层楼价格不过3万,现在建筑成本逼近了10万,上涨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一块实心红砖在老家当前是0.25元,之前(5年前?)是几分钱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的房价并不是很离谱。
    3、农业用地——事实上的私有化
    土地是集体的,按照村约而言,应该根据人口变化、5年一个周期重新抽签划分土地,但是在农村已经接近10年没有动过土地了。我咨询过村干部,重新划分土地的可能近似于零。其实就是事实上的私有化了。经过这么多年的,耕地变宅基地、人口变迁等等因素,重新划分土地不亚于一场革命,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在土地稀缺到当前地步,一人只有5分地。
    此外我家村北边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白杨树,据我父亲说两年就可以卖出了,这类经济林木主要用于造纸。村里留守的老人无体力和精力种地,只能转换为了种植经济林,其实变相也减少了农业用地。此外,种植经济林一般都扎堆,主要是一家种了经济林,会影响旁边的庄稼长势,间接促使了旁边也转换种植品种为经济林。
    耕地在减少,是个长期的趋势。在农村,土地局的监管力度近似于无。粮食价格长期一定是上涨的,这个无异议。
    4、教育——尴尬的读书人
    我们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贫困县。农村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很大。农村人即使再苦再累,也会砸锅卖铁供养孩子读书。这次回家,让我看到的却是尴尬的一幕。我们村历史上是外出做建筑,这几年房地产比较火爆,村里几个包工头差不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短短几年,家里两层楼起、开轿车回,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看看同龄人要么刚大学毕业,要么还在读研,一个个寒酸无比。大学毕业后工资不足两千,在农村真是无地自容,连自家父母都感觉抬不起头。农村人的理念在变化,感觉读书是一个划不来的投资。对教育的投资明显减少,重视不复以往。
    我真不知道这是一个好事还是坏事。包括我在内,也感觉一种无名的失落。
    5、人口
    在农村,二胎是标配,三胎是常规配置。在县城,二胎逐渐标准化,交一万块钱罚款就可以入户,这已经是明码标价、习以为常。不得不说,国家的保障不到位,使农村以及县城不得不多生、超生。我在农村见到太多老无所养悲惨的事情,在今年初三,一个孤寡老人半夜上厕所的返回途中摔倒,生生冻死,据说哭喊了一夜。孤寡老人每年冬天冻死是很常见的,一年一个村平均都有那么一两个。如此悲惨景象,你怎么劝服别人不多生超生?国家不作为是首要因素。
    6、财富
    这次回老家,感觉农村表面上是很繁荣和富有的。家家户户基本标配电动车,接近40%的家庭还有一个三轮车(时风那种烧柴油的),超过3%的家庭有2-3万的小面包车(昌河等之类的)。感觉汽车下乡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两年前除非为了跑短途客运才会买此类面包车,现在确实纯粹作为了代步工具(这类车在农业生产上毫无用途)。
    家电在农村开始普及了,除了彩电之外,太阳能是最普遍的,在老家接近30%的普及率。类似冰箱、洗衣机、空调之类的还不算普及,大约15%的普及率(可能还少)。农电价格0.57元/度,这个是制约家电普及的因素。
    从农村老家的年轻人穿着看,基本上和城市接轨了,无区别。
    7、打工
    年轻人打工已是普遍现象。从80年底,我村传统上是做建筑,现在也是多数人的选择。干一年建筑工,一般一年能存3-4万左右。在这个领域,在村里还是出了不少人物:建筑工-》包工头-》开发商。我们村诞生了3个小开发商,最年轻的不足22岁,真的不得不感叹房地产领域是诞生传奇的领域。但多数人还是做建筑工以及包工头,我去了几个包工头家,感觉的确家底不错,年收入应该在10-20万左右,具体不详。
    再年轻一代的,就认为做建筑太辛苦了,开始奔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电子厂之类的打工了,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目前看,收支平衡,尚未看到有出息的,感觉这条路不会有奇迹。
    支持城市房价的一个因素,农村富有人员进城买房。这个是存在的。我说的几个村里的暴发户基本上都在所在城市买房买车了,已然融入了所在的城市。按照收入多寡,农村选择了不同的进入城市的路子:建筑工等选择在家盖两层楼,包工头选择在县城买房,再有钱的就进大城市如郑州、石家庄、天津等地买房了。
    8、谈谈农业
    上文说过我们县是农业大县,很尴尬的一个事情是:春节我们买的菜却不是本地的,大多来自海南和山东。本地大棚菜品种、卖相、成本都无法同上述省竞争,纷纷败下阵来。在农村集市上全是外地菜,我印象中自给自足的农村荡然无存了。说说少数菜春节的价格:黄瓜每斤6元,四季豆每斤8元,辣椒每斤7元,西红柿每斤5元。
    我们县的面粉全国有名,以前基本上在村磨坊磨面-》自家做馍。现在村里的磨坊都关门了,农民卖粮食买面粉,尴尬的是大部分面粉厂基本上都控制在外资企业手中。现在村村户户买现成做好的馒头,自家已经不做了,买的馒头那个白啊,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滑石粉和漂白粉。我们县是花生种植大县,榨油领域同样如此。
    我们县的童子鸡销往全国,我去养鸡场看过了。吃了饲料的童子鸡,只需要35-40天就可以出栏。养猪以前我家养猪需要两年才能出栏卖,现在不足180天就可以卖出了。可怕的饲料!在农村集市上,家畜交易市场已经不行了,这类靠农户之间交易家畜的方式已经被集中化养殖代替了,我一个亲戚就是做交易员了,一个集市上交易佣金不足3元。
    在我村有一些企业,大多是集中在:猪养殖、鸡养殖、食品加工、特色养殖(野鸡)、中药种植等等,但大多不成气候,主要是资金、技术都不行,此外销路不畅也是大问题。比较有特色的是一个冰糕厂,效益还不错,但管理就比较差劲了,能维持几年挺难说。
    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已经不存在了。农村已经融入了商品大潮之中,成为了产业链中一环。
    9、国家近两年农业投入在我村体现
    近几年国家在农业还是有些投入的,第一个是为了补充地下水修建了水利设施,第二个是修建了水井等设施,第三个建设了一些农田间的道路。最关键是减免了农业税,种地终于不亏钱了,但是地太少了。
    10、大广高速建设及补偿
    国家修建了大庆-广州的高速公路占了不少农田,补偿标准却相当低。具体数字我忘记了。不知道这些失地的农民如何生存。我估计一亩地应该不超过2万。
    11、我所了解的农村部分阶层收入
    建筑工:初中毕业,春节和农忙季节返家,其余打工。一年收入大约4万。此类年龄大致在30—45之间。
    电子工(长三角珠三角):初中毕业,年收入大约3万,但基本上留不下来。年龄在16—22之间。
    药品推销员:大专毕业,年龄25岁。在一家药厂推销业务员。收入大约7万。
    营业员:初中毕业,年龄16—25岁。化妆品店营业员,年收入5万。
    在家种菜(去年年景好):年龄45岁。5亩地,种菜一季6万元。
    村小学退休教师:每月2000元。
    县剧团职工:工资每月2200元。
    村低保户:国家每月300元。
    重点大学毕业生:年龄23岁。年收入3万。
    研究生刚毕业:年龄25岁。年收入4万多。
    12、农村盖房的事情
    农民一生几件大事:结婚;生儿子;建房;孩子结婚;养老。
    养儿防老还是不变的规律,当前还是靠子女来养老,靠国家不靠谱。
    养儿子是必须要盖新房的。在农村一样存在住房问题,不过是以盖新房的形式。普通农民建座新房平均在5万左右,儿子结婚的话彩礼标准是3万,再考虑到办喜事、见面礼等等开销,总开支在10万左右。普通一个农民年收入大约2-3万(农业外加打工),儿子初中毕业后到结婚5年打工,总收入大约在5万。换而言之,一个农村家庭为了孩子结婚需要积累4-5年。如此看来,农村结婚压力要小于城市的,城市的住房价格如此之高,5年的收入是无法做到的。一种感觉是:农村的收入水平上升,其实要高于城市平均水平的 ,幸福指数我觉着不低于城市。
    在农村,有儿女与没有儿女之间天壤之别。无儿无女大多晚景凄凉,无一正常死亡。国家的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任重而道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10 11:18:59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0 11:26:39
差不多。但我老婆那里农村的,学出来的还是要强一些(平均数啊),在外的生存能力要大一些,相对而言,还是要多些稳定性的,从孩子家长那,也是比较重视教育的,当然与城市是没法比的,没那么多培训机构,也没那么多闲钱,但还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一档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0 11:48:59
农村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近两年各地愈演愈烈的农村土地集中造成的农村秩序混乱更是个大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0 12:03:30
顶,我家那边差不多。只不过稍微有些钱的都去县城买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1 15:52:47
感谢楼主分享,感觉农民没有地了,不能自给自足了,通货膨胀的影响面会更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