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8248 41
2005-11-23
这个选题来自dingding2005。原贴如下:

『再提一个问题,更庞大,是关于剽窃的,虽然众说纷纭,却想不清楚。在法律上没有“剽窃”罪,一般来说,剽窃就是未经原作者允许并且未引原作者姓名而使用了原作者的作品。创作文学作品时,多数作者肯定有剽窃之嫌。因为读者没有耐性读每一句美文后面可能跟着的“典出”及“文献索引”。学术作品的剽窃问题最为国人关注,因为不道德,且可因此获取教授职称,还可误人子弟。不过,道德与立法毕竟应当两分。匿名审稿人往往不能认真审阅真伪,太耗时间,编辑部支付的审稿费通常可以忽略不计。英文作者往往在脚注1内感谢匿名审稿人,而英文读者往往十分看重这些匿名审稿人的学术地位。这样,有一种激励可以让审稿人稍许认真些,因为出了剽窃之错,毕竟,读者知道是谁审阅的。国内学者,杨小凯是不主张完全匿名审稿的,张五常亦然。有道理。我同意他们的立场。可是,如何减少国内学术作品的剽窃呢?越是租金厚重的领域,剽窃行为当然越多,方式也越高明。经济学属于这类领域,故而,多年来,少有年轻人被称为“著名经济学家”——因为制度压制年轻人。

文不尽意,但剽窃盛行而不衰,肯定有利于已经是教授的经济学家轻视尚未晋升的经济学家。』

dingding2005的含义有多重,我将其提炼为这样一个也许不太符合原意的问题:

匿名审稿制度对年轻人有利还是有害?

据本人经验,相当多审稿人是成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机会成本非常高昂,因此审稿态度有时令人难以恭维。一篇年轻人写的、创新的理论性文章往往难以发表。请大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比如如何约束匿名审稿人?如何确保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对话?等等。版主奖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5 9:11: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23 17:10:00

关于剽窃,我认为单靠监督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高校之间竞争才可以消除 这种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4 06:53:00

我在学校的时候,就遇到一些导师自己没有空去审稿让手下的博士或者研究生帮助审稿的‘

搂主说得很对,让名经济学家审稿的话,他们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很多的时候他们不自己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4 16:49:00
各位能从理论上提出分析吗?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5 08:10:00
Agree with your re-presentation of my questions, in that dimension. it is the much higher time-value of referees that I think has been a major factor for academic society to pay much less attention to the young generations.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 like China, we don't blame professors for their devaluation on such academic altruism, who cares the longer future today? so we ask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to improve our research qualit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5 09:17:00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究竟何种制度能够使得学术刊物关注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而不是关注领导的看法和现金流问题。很显然,公平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竞争的标尺——学术评价的尺度——是什么?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界,这是非常混乱的,因此每一种刊物都可以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下找到扩张的理由。公平的竞争,应该更多地减少政府的干预,但是这在当前难以做到。但是引入更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我想学术界在这点上是可以作为的。

除了声誉、竞争之外,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匿名审稿制度,很难保证平等对话。作为审稿专家,天生就有一种毙掉别人文章的驱动和快感!据说,西方一些学术刊物允许审稿人跟作者直接联系,其制约机制大概就是一篇文章有多个审稿人,相互制衡。但尽管如此,该机制也的确不是完美的。

因此问题变成,我们能否找到更好的制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